今天要说的是玉石中最受古今喜爱的——手镯。那么对于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手镯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手镯的发展史吧~
手镯,又称“钏”、“手环”、“臂环”,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材质除了金、银、玉之外,还有用植物藤条制成的,如海柳、鸡血藤等。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同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形成了形态各异款式精美的成品。
新石器时期
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
周身刻满神秘纹饰的陶环
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其中大汶口文化玉镯则呈外方内圆形,造型奇特
商周、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的玉镯为扁圆形,材料多为玉石。有学者认为玉璧和玉琮[cong]作为手镯的原型比较可靠。
“玉璧中的壁大于环孔,叫玉璧;
环孔大于壁,叫玉瑗;
璧和环孔大小一致,叫玉环。”
左图为玉璧,壁大于孔;右图为玉瑗,孔大于壁
外方内圆的玉琮
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形制上还是比较厚重宽大、壁厚质沉的,一般不雕饰花纹,后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
战国时期古玉手镯
战国、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款极具创意的玉手镯——白玉绳纹手镯。这样细致的加工使原本厚重的手镯变的线条感极强,大大减轻了手镯的分量,装饰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国绞绳纹手镯
可以说这是手镯发展历史中的顶峰,这样的款式一直影响着中国后世近二千年,各朝代均有这样的绳纹手镯制作。
从艺术性和手镯的装饰功能上去衡量绳纹手镯,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中国手镯的顶级创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人文文化和玉文化的结晶。
一直到清朝以后,这样的绳纹手镯还在生产加工,如宋美龄这款爱不释手的满绿绞丝对镯。
两汉时期
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
还有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在自由开放的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时期
在唐代,臂钏作为修法用具,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曾多见于敦煌壁画中。而妇女用玉镯装饰手臂也已经普遍,被称之为玉臂钏,以圆柱体、扁圆体素面较为普遍。
飘花翡翠箍金手镯
唐代 白玉雕花手镯
在佛教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仕女、飞天、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反映了唐朝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
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的打扇仕女佩戴臂钏
责任编辑:娄迪 来源:中国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