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政府部门对付网络监督的5个“歪招”
近日,有署名为“政府形象”的人在湖南红网《百姓呼声》专栏和红网娄底论坛上发的题为“娄底假记者大曝光”的帖子迅速走红,点击率过万。当朋友告诉我这一消息后,我感到无比震惊,看完帖子内容后,我心痛无比。被曝光的人员中大多是曾与我合作过的同道朋友,他们这些人都是一些胸怀社会正义感的男子汉大丈夫,他们敢于揭发政府和社会的阴暗面,为善良的老百姓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为何他们会遭遇集体大曝光?我想,一定是我的这些朋友在进行新闻调查中,触到了某些政府部门官员的不可告人的隐私,担心曝光会给自己的仕途造成影响,才出此下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实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我们的“地球村”便进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掀起社会领域巨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领域的改革。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局长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宁夏吴忠市和河南灵宝市等地的“跨省抓捕”事件、陕西和甘肃兰州等地的“表哥”事件、重庆雷政富等多名官员的“不雅视频”事件等等的曝光及解决,无不是由网络监督后引发社会公共舆论,并进而在强大舆论压力下推动政府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的。毫无疑问,互联网已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和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当问题在网络上出现时,政府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调查处理并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网络民众监督力量就有了真正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欢迎网络监督”往往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员塑造“开明形象”的空头口号,骨髓里却是厌烦和害怕网络监督,并使出种种“歪招”对付网络监督。
本人近年来致力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反腐与维权,一方面,我感觉到网络监督的巨大威力,也通过我的反腐与维权文稿推动了上以百计的腐败与侵权案件的部分解决或完全解决,一方面也感觉到网络监督面临着来自地方政府的重重阻遏,某些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员用日趋成熟的“对策”和“歪招”,大大消减了网络监督的威力,降低了网络监督的效果。
那么, 某些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员究竟使出了哪些歪招来对付网络监督的呢?
其一,面对网络监督装聋作哑,不理不睬,任你监督网帖满天飞,被批评者淡定若石,“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知错不认错,知错不改错。这种情况多是被批评者在上头有坚硬的保护伞,被监督者躲在“保护伞”下风雨不侵,安然无恙,或是被批评者摆平了纪检官员,“纪委结论”成为其回避网络监督的挡箭牌。为何已经落马的许多腐败分子都有过多次被纪委定性为“没有问题”的“纪委结论”,最终却因“问题严重”或“内讧”受到法律的追究?湖南常德石门县以原县委书记熊大顺为首的多名县官,对待网络监督所采取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该称得上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近几年来,石门县因违法修建壹壶山水电站、张家渡水电站违规征地;县委书记熊大顺和县长杨琦明等官员因购买乘坐豪车;熊大顺、杨琦明等官员对上访农民实施打击报复等等,既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和法制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的批评,也引来了铺天盖地的网帖监督,但熊大顺和杨琦明等官员一个个十分淡定,让舆论风暴从石门县的上空吹过,可谓“互联网上‘炮声隆’,我自岿然不动”。事实上,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督,也并没有伤及石门官员一根毫毛,2012年底,熊大顺在广大知情网民的无奈叹息声中,由石门县委书记升迁为常德市人大副主任,其余官员也是该升迁的升迁,该调整的调整,没有哪个官员因舆论监督而受到查处,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水流如常,石门有个别官员放言:网络监督屁用都没有!这种携带“赖性”的不出招的“歪招”,收到的效果是让举报者和关注者“自讨没趣”,慢慢患上“网络监督疲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