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从匈牙利“雨伞大王”到中国“早教新秀”
记者 南若然
如何在持续低迷的欧债危机中保持发展,很多欧洲侨商将视角转向了蓬勃的中国。匈牙利侨商马文军就是其中之一。谈到目前匈牙利的经济形势,他撇了撇嘴,“情况真的很不好,我的雨伞生意虽然没有赔钱,但盈利也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在北京城东北部的望京地区,一个名为“家盒子”的白色纸盒状建筑,是马文军在中国的“新驻地”。这个独具特色的建筑已被周围居民熟知,大手一指,都知道这儿是个早教机构,是“带孩子玩的地方”。
“家盒子”里的马文军是神采奕奕的,连走路的时候都透出一股高兴劲儿,从大型攀登玩具设施到水流系统,甚至游泳池中的一块瓷砖,马文军都能分毫不差的说出它的来历。在从匈牙利“卖雨伞”到回中国“做早教”的转型中,马文军忙活得有声有色。
匈牙利捞到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和匈牙利之间互免签证,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怀揣梦想远赴欧洲。马文军辞掉了当时在北京化工厂的铁饭碗,包里塞着价值3000元人民币的一堆羽绒服,踏上了远赴匈牙利的东方列车,边走边卖,到了布达佩斯之后,包里的商品全换成了现金,这也成了他踏出国门的第一笔收入。
在匈牙利,马文军先在中国餐馆当了两年服务员,有了积蓄后他开始踏上经商之路,涉足鞋类贸易。可是好景不长,1995年,匈牙利的鞋业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家大型鞋类公司纷纷倒闭,马文军一度陷入了困境。
关键之时,在国内退休的马父飞抵布达佩斯,当起了马文军的“军师”。在父亲的建议下,马文军再一次改行,做起了当时很冷门的雨伞贸易。如今,马氏雨伞稳稳占据匈牙利雨伞雨具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辐射到周边国家。
2008年之后,经济危机弥漫欧洲,经年衰退,经济形势至今未见明显起色,马文军的生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他坦言,投资的风险比危机之前增大很多,“目前发展重点向中国国内倾斜。”
欧债危机后重返中国投资
回国参与创办“家盒子”,也跟马文军的自身经历有关。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孩子的教育是他十分关注的问题。他说,国外多年的生活经历,让他体会到中国的儿童早期教育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让女儿不至于陷入不会说中文的尴尬境地,大女儿在匈牙利长到3岁半之后,马文军把她送回到中国上学,“中国发展得那么快,机会又多又好,无论如何,中文不能丢,这关系到孩子的前途。”
而女儿在国内的教育问题确实让马文军有点犯愁,恰巧他打算回中国投资发展,于是便开始留意国外儿童教育机构,希望能够将国外最先进、最科学的儿童教育理念及资源引进到中国。
其后,马文军在英国留学的妹妹马菁做了大量的工作,英国早教文化的发达,使得马菁在英国带孩子期间受益匪浅。马菁通过对国际早教理念和中国家庭教育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本土化链接,将英国教育部的早期教育体系融入中国。2009年,兄妹两人共同创办的早教机构“家盒子”在北京落成。
“家盒子”在设施方面无论大小均从国外采购,马文军认为这保证了安全、环保和科学性;而在具体的教育中,则根据中国的情况有所变化,“在外国一般是父母带孩子做早教,而中国的双职工家庭较多,爷爷奶奶陪孩子一起做早教更为常见,因此在早教课程中,我们对此做了相应的内容调整。”
目前,“家盒子”在北京已经小有名气,马文军说,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即将有分店开业。
“以前我每年回国一次,现在我多数时间都在国内。匈牙利的生意仍然会继续做,但是欧洲的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规模不会继续扩大了,尽量维持现状。”马文军说,回中国寻找商机是一个大趋势,“据我所知,目前匈牙利华商中选择回国投资的已经占了多数,把国外先进的产品及理念带回中国,在谋求新发展的同时也献出了华侨华人的一份力量。”(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