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北辛时期。作为这一文明的发源地——山东,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若以耕地率排名,山东是全国最高,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其农产品出口甚至连续19年领跑全国,占全国的24%。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72678.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4876.7亿元,增长3.5%。
章丘大葱、金乡大蒜、胶州大白菜、烟台苹果……从蔬菜到水果,从经济作物到粮食作物,山东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而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粮食产量较高,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新时代 需要“新动能”
2016年,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在山东某农业大县做调研时,曾发现当地务农的青壮年比例正在下降,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不仅如此,全县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缺乏有效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模式。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只有2600万亩,每个劳动力的经营规模约5.5亩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种地不挣钱。”这是农民最怕遇见的情况,同时也是让“农二代”涌向大城市讨生活的原因之一。
究其根源,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缺少市场化运作,科技要素占比不高等都是导致农业发展难破瓶颈的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大白菜滞销、大豆滞销、大葱滞销等现状都体现出一定相似性。
作为山东主栽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在种植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玉米产业中,长年来存在三大痛点:中间商层层加价,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按需生产,行业信用状况不佳使供需双方缺乏契约精神。在此影响下,农民种玉米,往往赔多赚少。
2018年,山东省吹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号角,也恰恰是这一年,玉米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玉米大户的“新角色”
2019年伊始,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红星村农民刘某成了当地的大红人——他承包的300亩玉米地,迎来了利润提升的好势头。
早在承包之初,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那时,一亩地的盈利仅有200元左右。让刘某的玉米地身价倍增的缘由,来自海尔金控的“产业投行”模式。
通过平台化的共创机制,刘某在加入平台后,直接从化肥厂、农药厂、种子厂采购农资,降低了大约15%的成本,同时可以直接将玉米销售给深加工企业,减少了玉米商贩的提成,提高了10%的销售额。另外,他从该平台也获得了资金支持,实现现代化灌溉、科学土壤检测施肥。
他算了一笔账,如今每亩盈利提高了将近30%。
刘某的角色也出现了变化: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了海尔创业平台上的创客。
“产业投行”模式助力济宁玉米产业升级的实践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近日,山东电视生活频道来到红星村进行了实地专访,着重剖析“产业投行”模式下,海尔金控如何针对产业痛点,对症下药,优化产业格局,为农民实现增收。
海尔金控的“产业投行”模式,为农民创造了与产业各方交互的契机,在其打造的链式信用生态中,链接着上游供应商,由此构建出玉米产业生态圈。通过打通产业链纵深,去除上百家中间商,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信用增值体系,实现从化肥到种植到深加工到销售四维信用经济的闭环,让农民知道下游加工厂商需要什么,按需生产,让柠檬酸、味精、玉米油等深加工厂商能够追溯原材料质量,确保销量,为攸关方增利20%-40%,最终实现各方共赢增值。
农民,显然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为乡村脱贫创富播撒新希望
除山东电视生活频道的报道外,海尔金控“产业投行”模式还吸引了国内其他一线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新华网、证券时报、证券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财经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纷纷刊文,解读“产业投行”。
“产业投行”模式,是海尔金控在实践物联共享金融过程中首创的产融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国之大势下,“产业投行”模式在复制推广中助力棉花、酿酒、化肥等多个产业实现升级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带动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约20000户贫困家庭65000多人实现脱贫创富。
新的模式赋予传统农业新的动能,也为广袤乡村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