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路春运压力始终居高不下,虽然铁道部努力改善车票购买办法,采取了诸如网络和电话订票、推行实名制、打击“黄牛”等措施,尽量让乘客顺利出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今年春运,从艰难的购票到倒票现象依然存在,无不说明诸多乱象的存在。这显示,破解春运购票难,绝对不是单纯票务管理的问题,而是铁路内部涉及利益、理念和技术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今年通过网络购买和电话预订成为购买火车票的主要手段。但开售不久便出现的“抢票软件”,让普通购票人抢不到票,大呼不公平,随之抢票软件被叫停,但铁道部门在被媒体批评为行政干预后,又说没有叫停。一日一变,规则变成了没规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牛”倒票也有了新策略。一曰“买近求远”。“黄牛”用别人的身份证购买紧缺的长途票,高价倒卖给乘客,乘客再用本人身份证买张不紧缺的短途票,混过重兵把守的火车站进站口,却上了高价买来的长途车。壁垒森严的实名制形同虚设。
二曰“秒杀退票”。“黄牛”买好票,找到买家,约定时间,这边退票,那边抢进去,瞬间完成倒票过程。
春运难,难在购票,但有些乘客花了精力和时间,订到了车票,最后不是不来领票,就是忙着退票。最近几天里,北京每天退票3万张以上,上海在万张以上。
乘客一会买票,一会退票,铁道部则是一会没票,一会有票。在铁路购票官网12306网站上,南京开往武汉的动车,旅客提前二十天购买时显示已没票,却每每在开车前一天下午放出千余张票。
购票已实行实名制却对付不了“黄牛”,除铁路系统内部管理问题外,还因购票系统设计者过于一厢情愿。如“秒杀抢票”这一招,自有网络订单以来早被用烂,大学生抢注热门课程时都会用到类似软件,为何铁道部不知防范?再比如,有人建议,将退票放入“余票池”,达到一定数量后,定时一起放出。连这种简单机制也想不到,只能说明铁道部在制定管理方法时,思路极其狭窄,手段相当粗放。
客观地说,只要春运客流降不下来,铁路运力始终不够,车票紧张局面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现在令公众不满的,不是车票的绝对数量不足,而是购票中存在的种种不方便和不透明。
据说,南京开往武汉的动车,在开车前一天放出来的车票要么是原先准备“席位复用”的,即买一张“上海-南京”的,才能生成一张“南京-武汉”的车票,以保证坐席利用率;要么是残疾人车票因无人购买而转成全价票销售。但即使旅客接受了这样的解释,铁路方面为什么不事先在12306平台上广而告之?各路局虽有了共同的平台,但票务信息仍不能异地共享和统一发布,如此,铁路系统内的协调与合作、分工与衔接,难免出现障碍。但旅客对于会放出多少余票又怎能知晓?
奇怪的是倒票的“黄牛”神通广大,吃透了规则,抢到不少车票。这又让苦苦买不到票的旅客对铁路与“黄牛”的关系心生猜忌。
按理说铁道部应抓紧公开春运预留票数等信息,以解公众疑虑。事实却是,面对律师的一再要求,铁道部至今秘而不宣,不知又有怎样的难言之隐?
总之,诸如此类乱象的出现,足以说明铁道部现行的管理方式过于粗疏,无法跟上实名制所要求的精细化管理。实名制从酝酿到推出,颇多波折,最后得到如此结果,就像耗费数亿元资金建立的12306网站时常故障一样。明明是铁道部门自己的错误,却要乘客来背负错误的代价。
铁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型系统,春运期间的天量旅客更增大了其规模,提高了其复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铁道部要把位置摆端正,理念弄清楚,在管理机制上精益求精,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倒票现象、乘客抱怨和公众不满。当然,购票者也要自觉维护购票中的公平和秩序;。这样,在铁路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心态可以平和些,各方浪费的精力时间可以少一些,过年时的心情可以好一些。长远来说,中国社会的公共管理的水平也可以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