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曾经喝药上瘾的蠢贼,他捡别人丢下的烟头,却因此而做上网红主播;但外号“大力哥”的他要做的是劝人远离药品、远离毒品。
她是“给双肺写信三年“的女孩,作为被移植者中相对幸运的一员,努力地带着放牛小弟的双肺呼吸这个世界,带着他一起奔跑向未知的生命旅程。
他只有22岁,却已然是“享誉”国内的“杀马特教父”。全身而退的转折,只因为父亲的留给他的1千元的遗产,还有记忆中那场父子毕生唯一一次生日聚会。
还有为死刑犯写遗言并因此著书一本的前服刑人员,为盲人讲电影的热心大叔,生平最奢侈的事是“上学读书”的清洁女工……
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在生活中可能与我们擦身而过的“小人物”,在这里讲述自己的故事,表情波澜不惊,但情节却跌宕起伏。我们从他们言语中听到了自己隐藏的心声,听到了这个时代小人物真情的流露,听到了温情和责任。
这个夏天,除了追剧,很多人有着更迫切的心情来等待腾讯新闻出品的这档对话和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这档前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加盟腾讯后的首部作品,摒弃了传统的明星大腕分享人生的套路,开始转向与更接地气但特色鲜明的平民百姓深入交谈,故事直指人心。每集十几分钟的时长,不常见的竖屏方式来取代横屏,像极了一场场“直播”的视角。简单、毫无压力的谈话方式,水到渠成的流畅剪辑,无不体现出节目团队定位的精确和用心之处。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微视频人人媒体的时代,这档节目像一股清流,似乎代表了以后访谈视频的一大发展方向,在受众中日渐火热也不难预料。
但在这里还想说的是,作为一档在事实上记录普通人访谈视角的对话节目,《和陌生人说话》观察和启发着被访者发自内心的声音,用影像记录一桩桩平民事件中的主人公,努力刻画这个飞转的大时代,人的冷暖、感知、理想和渴望,都和观众一起,从陌生开始认识彼此,在相似的端详中,审视自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档展现出人文关怀,并充分渗透出社会责任感的栏目,值得更多的受众来关注和赞赏。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那样,这档节目是以“陌生人”为看点的,访即采访,谈即谈话,借助和我们“熟悉或是陌生,但绝不遥远”的真实故事来吸引观众。这就是和明星类,政企精英类,文化名人类,甚至电视台的各种混合类访谈节目有鲜明区别的地方。它的采访对象广泛但并不盲目,有故事、被时代大潮卷涌中的人物(如大力哥),或是观众对某个概念早有耳闻却对背后一无所知但很可能想要勒脚的人物(杀马特教父)都可以成为采访对象,这样人物和话题显得不落窠臼又无比丰富。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是主持人陈晓楠在每次节目的开篇所表述的主张。如果连续几集看下来,不难发现被访人物身份虽有差异,但是节目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上,有统一的诉求,直指内心,在感动和感悟中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在第二期节目中,因患有罕见的LAM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被移植放牛小弟双肺的陌生女孩,努力的为自己为信念活着。从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的队伍,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帮助更多的被捐赠者抗争病魔,这种大爱,超越了孤独与死亡,也鼓励我们每一个人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生活。
在第三期节目中,给死刑犯写遗书的欢镜听,从他的只言片语我们就仿佛能看到一个一个立体的死刑犯形象。21岁的男孩,最后一餐希望吃酸菜鱼,那种想活下去的渴望油然而生;一个来自乡间的抢劫罪的死囚用偷来的钱捐助女大学生,觉得自己可能是个好人;一个从头到尾唱歌歌曲,从容走完全程的女犯……因此而写出《死囚档案》的欢镜听告诉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规则的遵守——他出狱后,从来不闯红灯。
节目在短短时间内就铺陈出这些有特殊经历人的非凡履历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观众感动,启发观众思考,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主持人陈晓楠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对人物的关注是抓住了背后的那些启发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对人物本身的猎奇,节目因此有了精髓,也可以常作常新。
知名的人物访谈节目《看见》的主持人邱启明曾经说过:“不容忍哗众取宠的辞藻,不容忍沽名钓誉的题材,社会再浮躁,也会有一群始终坚守的人。” 腾讯新闻出品的《和陌生人说话》这档节目以更人文的态度关注社会,弥合大众偏见,以更开放的视角关注中国。就像第5期节目中为盲人开办“心目影院”的王伟力,坚持12年仔细地描摹盲人心理视觉所能领会的词汇,感人故事的背后,更让我们认识到全中国有1700万需要关怀的盲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稍微用心的一次讲解,而成为他们感到无比幸福的一件事。
这就是《和陌生人说话》,听一听只需要10分钟,忘掉可能要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