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京整体房租相比三四年前涨幅惊人,大多数蚁族都经历过几次搬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越搬越远,越搬越贵”。一些距离北京市区更远、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嘈杂、混乱的村落,陆续成为新的蚁族聚居地。(1月20日《华夏时报》)
读罢这样的新闻让人心酸。房租飞涨导致蚁族无处容身,实际上是一道民生考题。如何化解蚁族的租房难题,让他们获得基本的居住尊严,值得思考。
由于原有住房保障体系的限制,买不起房的城市夹心层被排除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保障房源绝缘,租房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住建部去年发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本地及外来人员均可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这是对既有住房保障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公租房在一些城市已经有所探索与发展。从各地实践看,发展公租房对“夹心层”、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稳定房源,满足其过渡性基本居住需求,对实现“居者有其屋”、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居者有其屋”的社会需要来说,公租房供应数量仍然是杯水车薪。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住建部公租房新规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的同时,也附加了“在本地稳定就业须达到规定年限”的准入条件。对于普通打工者来说,就业已经颇为不易,还要求稳定就业达到规定的年限,公租房对他们可望而不可即。
因此,要让公租房法规政策真正惠及民生,需要地方政府尽职尽责,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处理好公租房与其他保障房的关系,保证公租房建设的数量与质量,扩大公租房供给范围,让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无房户受益;二是公租房选址应该配套设施完善,方便租户工作、生活,公租房租金应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别因租赁价过高让公租房曲高和寡;三是公租房供给要精确制导、雪中送炭,不能跑偏走样。
给百姓提供包括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源,是政府应有的责任担当。各地应该转变土地财政思维,拿出诚意回应蚁族的期待,认真履行公租房的供给责任。不能听任蚁族“越搬越远,越搬越贵”的消息刺痛我们的眼球。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房群体庞大,公租房僧多粥少。所以,供给对象的确认应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把有限的公租房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而且,由于租房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相关部门在对供给对象严格把关的同时,对公租房退出也要严格把关。如果已自购住房,就要及时收回,避免因为准入退出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重蹈经适房被违规出租、出借的覆辙。 (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