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病毒,让这个清明节小长假轻松不起来。截至4月5日,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上升为16例,其中6人死亡。
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消息,上海和安徽共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上海2人死亡。
然而,4月1日,国内各大报纸并未把H7N9禽流感太当回事儿,因此没留给这则消息太多版面,报道的内容基本都来自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答问》。其中,新京报算是比较慷慨的,在头版头条刊发《禽流感H7N9首现人感染》,并提炼出公众最为关心的内容--“未现较强人传人能力,尚无疫苗”。
黄浦江上游发现大量死猪一事,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对于调查结果,公众并不买账。微博上,“好事”的网友把死猪事件和H7N9禽流感病毒联想在了一起,且越传越甚。对此,上海市政府官方微博于4月1日晚发布消息称,“市动物疾控中心今天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34份留存样品,进行了禽流感通用引物检测,未发现禽流感病毒。”
紧接着,4月3日人民网报道,“我国与已有H7N9亚型流感病毒分布的有关国家处于相同的候鸟迁徙路线,候鸟迁徙将病毒带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很快的,另一种可能性又出现了。4月4日,农业部发布消息,“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从上海市送检的松江区沪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鸽子样品中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这条消息,当即被众多网络媒体以网站头条示之。不过,这就是最终结论吗?京华时报4月5日的报道援引了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专家的观点,“作为禽类的鸽子有较大的传播病毒嫌疑,但鸽子是不是唯一和最终的传染源尚需在进行深入调查后方可知晓。”
作为政府部门,江苏卫生厅公布消息称板蓝根可预防H7N9禽流感,这一说法引来众多质疑。@央视新闻在微博中感叹,“又有板蓝根……”。新京报社论《防范H7N9:不懈怠,不恐慌》再提非典教训,“还记得十年前的非典期间,抢购板蓝根的场景,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恐慌心理。”腾讯网推出专题“又是板蓝根--‘万能神药’的真面目”,结语道出,“可喜的是,新闻跟帖中大部分网友对‘板蓝根预防H7N9’嗤之以鼻,网友的水准又一次走在了有关部门前头。”
从4月1日开始,微博上质疑内地媒体报道不及时的声音越来越密集。涉猎广泛的网友,把香港媒体的报道和内地的作了对比,矛头直指政府信息公开。纸媒也不甘人后。中国青年报4月3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面对4G的民意,政府能达到几G》,“人们还是在追问,为什么迟了这么多天才公布?政府的信息公开仍没有跑得过公众的质疑和困惑,难言及格。”不过,在这个问题上,环球时报显然不这么看,“10年前的那场公共卫生危机,成为中国疾病防控以及政府信息公开许多方面的转折点。那次留给中国人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巨大损失刺激了这个国家的进步,中国很像是在‘吃一堑长一智’。”
每次突发事件,都是一场真相与谣言的较量。4月2日,微博、微信上一则以“东直门医院感染办”开头的通知被多次转发,称出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当晚,东直门医院通过其认证微博发布声明澄清,网上的相关信息纯属捏造。而针对有微博发布关于“南昌两名学生疑似感染禽流感”内容,校方亦通过其官网辟谣。
4月5日,各大商业网站纷纷在首页展示了这样一条新闻《上海1名与H7N9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症状》。毕竟,人与人之间会否传播,是公众最关心的。万幸的是,@上海发布当天下午发布微博称,“经过实验室检测,发生发烧等轻微流感症状的1名密切接触者为H7N9阴性。这就证明,此患者没有感染H7N9病毒,目前患者正在平稳恢复中。”
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信息公开不仅要及时,还要准确。正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所说:“疫情突如其来,防控紧急展开。不断攀升的数字令人沉痛,但比疫情更让人担心的,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猜疑与不安。从非典到禽流感,我们当铭记生命换来的警示:面对危机,信息公开方能纾解焦虑,带来理性应对、同心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