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楼市寒意渐消之际,三四线城市却频频爆出“鬼城”的消息。据报道,营口、常州等中小城市正集体面临楼市泡沫破灭隐痛,新建商品房大量空置,部分小区周边一片荒芜。
在限购令真空、城镇化利好等概念的催化下,过去几年开发商纷纷转战三四线城市“淘金”,甚至在部分中小城市掀起了“造城”热。遗憾的是,地方需求支撑不足的事实最终宣告了盲目投资者的判断失误。繁华落幕之后的寂寞空城再次表明,楼市健康发展需排除投机心态,为真实供求间博弈留下足够的空间。
在本轮严厉的楼市调控祭出伊始,开发商们开始转向中小城市寻求“解压”之所,它们驻足之地大都选择在地理上位于一线城市或省会周边、地方发展经济愿望强烈、暂不受限购政策束缚、受惠于城镇化政策利好推动的三四线城市,而营口、常州、南通、烟台、佛山等城市则成为其中典型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方政府为了刺激本地经济、快速扩容城市规模,也将房地产业视为重要的引擎。于是,在繁荣楼市的共同目标下,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入围中小城市的开发商除了参与公开的招拍挂获得土地之外,往往还被许可投资参与政府土地一级整理开发合作,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获利。此外,一些开发商还享受到了通过投资置换土地的优惠政策,实际拿地成本大为降低。由此,优越的制度环境吸引着各路资本快速汇集到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业,新楼盘项目源源不断地推出,并营造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在彼时乐观心态的充斥下,营口市政府曾高调宣称:要在“十二五”末争取成为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而事实上,这座城市目前的常住人口只有70万人,如若政府规划蓝图得以实现,那么城镇化所带来的30万人口增量将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到购房大军之中。这一乐观判断进一步刺激了开发商竞相造房、圈定市场的冲动,中小城市土地开发借此驶上了快车道,而商品房成交价格也随之接连飙长。
通过大规模推地与推盘,许多中小城市相当于在“以楼建城”。以唐山为例,有统计显示其近四年的商品房用地年均成交量达到2100万平方米,几乎与北京相当,而它的经济总量仅为北京的27%,常住人口也仅有758万,是北京的38%。事态演绎的结果证明,中小城市在大跃进式的楼市开发中透支了大量未来需求,作为开发商眼中的价值洼地,三四线城市实际上未能持续为其报表增色。随着万科、保利、恒大等业内旗舰陆续将经营重心回移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陷入由繁华到寂寥的尴尬之中。
其实,三四线城市催生楼市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对“城镇化”的解读过于片面。应当指出的是,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是通过全面改善基础硬件设施、教育医疗福利、生活工作环境等吸引外来人口长期落足,这些条件的满足必然需要一段时间沉淀的过程,不可能借由商品房的单兵突进加速实现。在中小城市未能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之前,必然会面临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对农村人口聚集效应不明显的问题,所谓的城市扩容也只能沦为一句空谈。在这样的语境下,即便限购令没有辐射到这些中小城市,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也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消化掉大规模入市楼盘,供过于求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商品房有价无市、“空城”遍地。更为关键的是,一旦楼市遭遇悲观氛围侵袭,一轮恶性循环的序幕会就此拉开:楼市低迷波及上游土地市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断流”、新盘市政配套项目投资乏力、楼盘滞销之痛加剧。
随着三四线城市楼市泡沫的破裂,开发商或低价出货抽身、或在资金链断裂声中消亡,而留给地方的却是大批待售、待建楼盘项目的长期搁浅,并在风雨侵蚀中散发出衰败的气息。原本为了提振经济而大力发展的房地产业,却因节奏失调而成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羁绊,由此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浪费着实令人心痛。这些案例无不在提醒业界,外界过度干预下的房地产业不仅不可能被打造成黄金产业,反而还会因各种投机心态的刺激致泡沫泛滥,最终让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侵蚀。只有在供求信息透明、博弈公开、运作有序的市场环境下,楼市才会呈现出最真实的面貌,并经由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回归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