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2024-06-05

杨继瑞

2024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披露了四川是新质生产力的“首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指出:“去年7月以来,我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比媒体报道的2023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早了1个多月。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之所以在四川首提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四川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要求四川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四川处于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担负重要战略使命。

尽管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步,但与全国比还有差距。因此,高质量发展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鲜明主题和根本遵循。

一、四川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因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由此能够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所以,四川要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实现让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内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转化成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四川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科技赋能,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根基在产业。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四川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实施提质倍增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四川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在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四川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全面加强美丽四川建设,始终坚持大保护,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四、四川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四川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牵引性改革,以大开放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四川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叠加机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五、四川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四川要把准“新”的内涵,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按照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逻辑,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全周期人才支持体系;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选人育人用人新机制;注重创新价值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创新激励改革;调动各种人才主体积极性,优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由此加快构建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体系。四川还要加大基础学科投入,强化以人才、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形成尊重人才的制度体系,更好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探索和完善知识技术管理参与分配的实践机制,充分鼓励和支持发扬企业家精神,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凝聚包括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创新发展力量,更好担负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所赋予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者:

杨继瑞,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教授(国家二级),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副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成都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省政府督导专员,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原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任兼首席专家;成都市社科联名誉主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