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米饭有何奥秘?对话超200人的美的电饭煲研发天团

好米饭有何奥秘?对话超200人的美的电饭煲研发天团
2024-05-31

大米作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人口中约65%以大米为主食,稻作文化对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上万年前的中国人就已开始栽培稻米,新石器时代的大量出土稻米遗存证明了这一点。与米饭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在中国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句“你吃饭了吗?”的日常问候,更是体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米饭不仅仅是一种主食,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情感。

为了做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五星好米饭,美的持续深耕电饭煲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从90年代推出第一台电饭煲,到1998年夺得全国市场占有率和产销量第一。2001年推出自主研发的IH电饭煲,2007年进入压力电饭煲领域,发布多款创新产品。2010年代,美的进军海外市场,技术获日韩专利,鼎釜IH电饭煲在日本亮相。2019年推出首个获得国家HCT认证的低糖煲和AI全自动电饭煲。2022年发布赤炎电饭煲,并不断升级迭代,今年推出赤炎稻香0涂层和赤炎钛0涂层电饭煲。30年来,每一次迭代都源自对中国家庭烹饪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国民的承诺:让更多人吃上香甜的五星好米饭。

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制作一碗五星好米饭背后的故事,5月20日,美的联合抖音、新华网通过直播形式,带领消费者走进美的电饭煲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

极致多维度的大米研究

在美的健康美味研究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李晶博士向观众表示,美的不仅研究电饭煲,更是直接把米饭作为研究对象。美的深入研究大米的营养释放、风味形成和烹饪机制,提出了五星好米饭的标准:香、甜、松、糯、润,并制定了行业内第一个好米饭评价标准。每款电饭煲煮饭后,都要从气味、外观、适口性和滋味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食味评价。美的还建立了依托精密仪器的五感品质分析方法,将闻香、观色、察形、感韵、品味等主观感官评价转化为量化指标,避免了人为评价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实现高精度、数字化的品质分析。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在全国不同地域和水土条件下都能煮出同样香甜的米饭,美的研发团队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从2010年起,跨越超15000公里,实地采集了1000多种大米,对每种大米进行1000次以上的烹饪研究。在实验室模拟低海拔、严寒、高原等严苛条件,绘制出业内首张大米地图,建立包含1400种米种的烹饪数据库,提炼出8大类米种的烹饪曲线,实现“一米一曲线”的大米地图,让全国用户都能煮出香甜五星好米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大米研究团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保障,美的斥巨资打造了健康美味研究实验室,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个获得国家评定机构CNAS认可的营养实验室,200人的研发团队中硕博比例超过80%。实验室还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家电研究院等多个中国顶尖高校和权威研究机构有长期技术合作。在这个实验室里,美的对米饭的香气、味道、口感、健康都设有针对性的独立研究区域。香气测试区拥有耗费超140万打造的自动化风味分析系统,可以捕捉米饭香味并进行分析;口感测试区里,研发人员则通过质构仪来衡量米饭的软硬度、粘弹性、咀嚼性进行分析;甜味变色实验室里则是专门研究米饭中葡萄糖成分;微生物实验室是研究电饭煲内胆抗菌技术,以抑制米饭细菌繁殖。

五星好米背后的技术实力

在电饭煲新品上市之前,美的都会对产品进行全面测试。在烹饪电控实验室,观众看到好几排正在进行米饭烹饪曲线调试和性能测试的电饭煲。美的烹饪智能控制技术负责人任蓬勃介绍,为了达到五星好米饭的标准,电饭煲需要配合优秀的加热方式和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美的通过多年积累,掌握了不同米种的特性与烹饪特点,并为不同品种的大米开发了专属的烹饪系统,确保每种米都能达到最佳烹饪效果。烹饪曲线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吸水、加热、沸腾和焖饭,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烹饪方式,以保证米饭在不同阶段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普通电饭煲在煮饭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滴落在米饭上,影响香气和口感。美的行业首创研发的赤炎双热源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技术利用上盖IH加热和立体测温系统的自适应控温,上盖温度可达131℃,有效蒸发冷凝水,实现开盖无冷凝水。此外,上盖高温促使米饭发生美拉德反应,较普通电饭煲显著提升香气。此外,美的赤炎电饭煲还创新采用了底部碗状IH加热,配合上盖赤炎IH热源进行高温补炊增香,双热源包裹式立体IH加热使米饭均匀受热,减少开盖回流水,显著提升米饭的外观和口感。

回首30载,美的电饭煲始终以工匠精神精心打磨产品,每一款产品的迭代都见证了国产品牌从“制造”到“智造”的历史转变。一碗香甜的五星好米饭,不仅依靠一台好品质的电饭煲,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研发团队前赴后继的努力,他们深刻洞察用户需求,不断升级产品,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美好生活体验。未来,美的将在全球舞台上续写“中国智造”的新篇章,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品质与创新的硬核力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