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石狮 “包公馆”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石狮 “包公馆”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2024-05-15

大皖新闻讯  包公是老百姓心中维护公平正义的青天。在福建石狮市,有一座境庙包公馆,当地居民有啥矛盾纠纷都会到这里来找“包大人”评评理。5月14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石狮市包公馆,包公文化中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内核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采访团一行来到包公馆

高姓家宅改建成为包公馆

在石狮市永宁第四社区三合境内,穿过一条条小巷,一座隐藏于民居间的小庙映入眼帘。庙门上写着“包公馆”三个字。据永宁第四社区居民高武奕介绍,包公馆是三合境的“挡境”,供奉的是包拯包大人。包公庙在泉州并不多见,所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包公馆前有关包拯的介绍资料

包公馆前方一处资料栏介绍了永宁三十二铺境和境庙包公馆的来历:铺境制度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泉州府实行的一套完整的城市社会空间区位分类体系。作为泉南军事重镇的永宁卫城亦执行铺境制度,整个古卫城被分为三十二个铺,更特别的是三十二铺内都有其各自的保护神,由该铺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奉祀,形成永宁独特的民俗文化。三合境属于宣花铺,三合境的“挡境”就是包公馆。

林增典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包公馆情况

走进包公馆,采访团一行看到,馆内供奉有包拯及包拯夫人神像,不时有居民前来进香敬拜。“包公馆里面供奉的包公木制神像根据人体关节制作,非常特别。”石狮市政协文史委员林增典介绍,包公馆始建于清代,原是高姓人家祖上家宅,相传150年前,高杨硕率船员经商下海时,当船队航行在东海海面,突然看到海面上有一漂浮物向商船漂来。船员把此漂浮物打捞上来,原来是一尊木刻佛像,船员就按海规先放船上奉敬。当船回港后,经确认这是木刻包拯的雕像,就放在家中奉敬。1992年,经多方集资重建为现在的包公馆。

“以和为贵”包公成了调解员

在包公馆内有一处石碑上,记载了当地居民曾不远千里到包公的出生地安徽合肥肥东县大包村拜谒包公。“大约20年前,高家后代了解到包公是肥东人,就组团去了肥东大包村拜谒包公,对包公的故事和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林增典说,他们计划这几年再去肥东一次。

包拯公正执法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我们小时候就看过包公相关的剧目,高甲戏(地方戏剧)里就有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林增典告诉记者,包公廉洁公正,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当地也有很深的影响。

林增典说,由于三合境境内百姓十分信赖公正严明的“包大人”,因此,居民有了“断不清、辨不明”的矛盾纠纷就自发来到包公馆“包大人”面前来明公理、断是非。后来,包公馆就成为当地居民调节矛盾纠纷的场所,在当地几个社区中起着调理邻里纠纷、办事指南的作用,每年包公诞辰周边群众都来祭拜。

“邻里矛盾纠纷大多源于利益冲突,比如土地纠纷,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林增典介绍,包公文化中的公平公正成了解决这类棘手矛盾纠纷的秘诀。“包公办事公正严明,大家信服包公,包公精神是我们精神支柱,到包公馆调解纠纷,其实还是借助有威望的乡贤来解决矛盾,倡导以和为贵,将三合境变成一个和平友爱、敦亲睦邻的地方。”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张楠 高绪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