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生态日丨蓝绿交织,“绘”此青绿

全国生态日丨蓝绿交织,“绘”此青绿
2023-08-16

绿色是新金融的生态底色,已成为建行新金融理念的重要内涵和“十四五”期间完善金融服务的全行共识。

追溯我国绿色金融的脉络,2012年出台的《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可谓是一个标志性政策。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那么,绿色金融为什么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绿色金融是一种能够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外部效应有效“内部化”的资源配置机制。用好这种机制能够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为此,建设银行积极开展新金融实践,并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绿色”——现代金融的应有之义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并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摆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突出位置,坚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在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庄严承诺。在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而这既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动力。

事实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金融业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以综合化的绿色金融服务,助力解决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问题与挑战,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增长和良好均衡的经营业绩。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建行作为国有大行,持续强化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用新金融的思维塑造银行共益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积极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在解决社会痛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践行金融初心使命。

例如,为了持续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全面提升环境、社会和治理水平,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响应“双碳”战略目标。建行不断强化对集团环境相关战略制定及实施的监督指导,不仅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推进委员会、绿色金融委员会、风险内控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层机构,还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并依据《中国建设银行“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监管规定和业务实际,制定《环境、社会和治理工作规划(2023-2025年)》,提出了打造绿色资产负债表、稳妥应对气候变化、优化碳足迹管理等环境相关具体发展目标。

自2022年开始,建行按照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报告》,编制并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介绍与环境相关的目标愿景、战略规划、政策制度和工作成效等;2023年,发布集团首份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年半年度ESG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75万亿元,同比增幅40.09%。且绿色贷款资产质量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对公贷款平均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行连续三年明晟ESG评级获评A级,位居同业领先水平。

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正所谓,上有所呼,下有所应。

正是由于建行党委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全行战略发展的一个重点。建行上下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积极释放绿色动能,做绿色金融的深入践行者。

据了解,建行已专门针对75个行业,制定出台信贷政策,涵盖农业、电力、林业、矿业、石化、交通运输、材料、建筑等重点行业,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重检更新。

例如,在电力行业,建行通过信贷政策,统筹能源保供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火电项目选择标准中明确污染物排放、煤耗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坚决退出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支持煤电企业“三改”(煤电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及灵活性改造);将清洁能源作为优先支持行业,加大信贷投放,提高信贷占比。

不仅如此,建行还通过盘活企业“碳资产”,为降碳效益显著的企业优先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和更优惠的融资成本,激发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在浙江,建行创新“碳优贷”业务,基于当地人民银行构建的企业碳账户指标体系,将客户碳账户指标情况与信贷业务相结合,并实现系统对接,有力支持当地企业低碳生产。

2023年,建行浙江省分行为当地某“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新增授信额度1亿元,合计给予授信4.5亿元,上半年共发放“碳优贷”1.6亿元,助力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截至6月末,已累计为179个客户发放“碳优贷”89.68亿元。

据介绍,建行通过积极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提升绿色金融创新能力,丰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产品体系。2022年,建行不仅开发了“绿色金融GIS管理平台”,还推出一系列“绿电贷”“转型金融贷”等业务,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低碳建筑+绿色监理”模式等。同时,发行2022年境内首单100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金融债券;参与承销87笔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规模合计1560.67亿元,同比增长25.79%,承销市场首批转型债券及市场首单“绿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挂钩”三贴标债券;累计开展300余笔绿色债券投资与交易,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持有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末增幅逾110%。

“绿色”新金融新优势

事实上,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考验着我们的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能力。

而要想建立客户视角的集团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实现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业务均衡发展。无疑就需要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以“绿证收益权融资贷款”为例,建行湖北省分行开展绿证收益权融资创新,对运用绿证收益权进行质押融资的业务要求、质押条件、质押流程等进行了明确。2022年9月,湖北省某央企旗下公司正式成功申领首批平价绿证,湖北省分行为其发放了国内首笔以绿色电力证书收益权为追加风险缓释的贷款5000万元,助力客户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本次绿证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投放打破了传统融资担保思路,有效盘活了新能源项目环境权益,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再例如,为破解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梗阻,建行浙江省分行在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以及浙江省金融学会组织的行业公示、专家评审后,制定了《绿色建筑项目贷款认定标准》团体标准。2022年9月27日,浙江省金融学会正式发布《绿色建筑项目贷款认定标准》团体标准文件,解决了原认定标准存在的期限错配问题,并在金融服务中体现数字化管理模式,强化风险全流程管控,促进绿色建筑产业与绿色金融的协调发展。

不仅是对客户,建行还从自身做起,切实加强碳足迹管理,着力提升绿色运营管理能力,加强能耗管理,推进无纸化办公,力行节能减排。2022年已建成33家绿色网点并投入运营。广州花都分行全年可实现碳减排近70吨,厦门市分行成为当地首家“碳中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悉尼分行、苏黎世分行、建行新西兰及法兰克福分行等境外机构获得当地“碳中和”官方认证。

未来,建行将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碳达峰碳中和“1+N”体系,按照“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工作原则,积极履行国有大行金融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丰富新金融的绿色内涵,进一步畅通多元投融资渠道,探索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