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恭和家园:侨居海外,父母的幸福养老规划

恭和家园:侨居海外,父母的幸福养老规划
2023-05-17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工作生活在海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悉心照料与陪伴。但由于远距离的不便,海外子女的父母养老问题,仿佛很难找到两全的答案,父母随子女移居海外,语言、文化不通,陌生环境下更需要悉心照顾;父母留在国内,子女“全时”不在身边,出现一些紧急情况更无法及时赶到。

特别是过去三年的特殊时期,国内外往来不便,为父母寻找一个在情感与专业上都能兼顾的养老方式,更加成为很多身在海外的子女关注的内容。在恭和家园,也有一些长辈的子女长期侨居海外,他们也曾面临上述「两难」选择,本期新时代养老图鉴,特别邀请到一位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家人子女,让我们通过她的真实经历,共同感受恭和家园的新时代养老解决方案。

1.jpg

△恭和家园园区实景

50多岁的平姐,举止温文尔雅,说起话来细声慢语,即使是第一次见她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经年累月积攒出来的修养和知书达理。

平姐的父亲今年89岁,母亲86岁。说起来,平姐小时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路成长,顺风顺水。1989年,她带着梦想远渡重洋,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工作,如今一晃已经34年。

2.jpg

△平姐父母在恭和家园合影

为了照看年幼的外孙,平姐的父母当年退休之后,便出国到平姐身边,一住就是6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故土的惦念也越来越强烈。

2017年,平姐回国探亲,为了让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能安享晚年,她开始着手为父母规划养老生活,几经考察,最终给父母安家在了双桥恭和家园,两位长辈由此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居家养老社区生活。而2022年末,一件事情的发生,更坚固了彼此间的情感认同。


01 

「紧急关头,他是我最信赖的人」

源于社区 却不止于社区的医疗服务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新冠疫情的高峰期,母亲的确诊让平姐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在家园,每家每户都配备了紧急呼叫系统,老人们稍有不适都可以第一时间连线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365×24小时随时上门。在这个节骨眼上,家园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上紧了发条,医护团队尤其忙碌。

3.jpg

△双桥恭和家园医护团队

因为家园防控的要求,平姐没有住在父母身边,她只能通过自己购买和安装的智能摄像头,远程查看父母的情况。

「不管几点,只要紧急呼叫一响,卢站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母亲床前」,这让平姐着实松了一口气,一种感动也在她心里暗暗埋下了种子。

卢硕,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现任双桥恭和家园副院长,大家都习惯叫他“卢站”,是家园里有口皆碑的好医生,也是此次疫情中「隔空」为平姐提供强力支撑的人。

4.jpg

△双桥恭和家园副院长、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卢硕

时间再次回到去年12月,母亲感染后,平姐接到卢站的电话,建议她火速送阿姨住院。但此刻的平姐还在犹豫——医护人员感染率也很高,高发的就医需求,导致一床难求,这时把母亲送去医院,万一加速病情恶化,万一得不到有效救治,怎么办?平姐心里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

「去医院的确有风险,但不去医院,机会会越来越少」——在卢站的坚持下,平姐选择了将母亲送进医院。

踏入医院大门开始,平姐便像陀螺一样忙碌起来,一个窗口一个窗口的排队、交钱、取药……医院发热门诊和主楼是分开的,北京12月的寒风中,她每天要来回穿梭个几十次。

但相比身体疲劳,母亲的身体指标更让她焦虑。血氧饱和度降到82,1/3的肺已经白了,完全不能自主呼吸——连医生都觉得老人家情况危险。

生死一线之间,除了大量用药,更需要24小时吸氧。因为当时病人太多了,整个医院的氧气瓶都用光了,母亲便借助观察室内的氧气设备,开始了整整17天的艰难抗衡。

回忆那段时间,平姐仍然唏嘘不已。她守在母亲床前,几乎忘记了黑夜白天。那时,卢站就像是平姐在黑暗中可以抓住的一丝亮光,不管有什么问题,她都会第一时间和卢站沟通,而卢站也总能及时响应,即使是夜里十二点。

5.jpg

△平姐与母亲合影


02 

「医术或有高低,但他更了解母亲」

长辈健康档案 医疗决策强大助力

在国外多年,平姐一直有自己的私人医生。以往,有什么问题她都会和私人医生第一时间沟通,但这次没有。她深知,医术或许有高低,但卢站更了解母亲的健康状况——在家园,每位长辈都会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而在卢站脑子里,也有一部「档案」——这里记录着长辈有什么基础疾病,经过怎样的治疗,用药选择与效果,有哪些禁忌等,这些信息的积累,可以帮助医生在危急关头,以最短的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出具适合长辈的治疗方案。

更让平姐难忘的,当时,卢站把平姐带回的,母亲在医院的所有检查报告都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然后再结合长辈的既往病史和当下症状,非常认真地给出中肯的医疗建议。

6.jpg

「卢站真的特别负责、特别认真、特别替老人考虑」,这样感谢的话在我们的交谈中,被平姐重复多次,但是她却未曾在卢站面前说过一次——哪怕是再真心的话语,与平姐内心的感谢相比“终觉浅”。「因为一直戴着口罩,到现在,我都不清楚卢站的容貌,或许有一天和他擦肩而过,都不认识」,但在母亲那段每一分钟都觉得很漫长的治疗期,卢站成了平姐陌生却最坚实的依靠。

平姐有点哽咽,她顿了顿,「那时候特别无助,给卢站打电话忍不住会哭。因为母亲实在太受罪了,我始终坚持不给母亲做创伤性救护,因为当时的情况太过复杂……」

我们能理解,在双亲的生死面前,儿女的那份无力、煎熬和痛心。在这种紧急关头,能给我们提供心理支撑的,不就是我们的亲人吗?或许是平姐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或许是母亲一生的善良得到了回报,渐渐地,母亲的各项生命指标出现了向好的势头——老人家终于挺了过来。

7.jpg

△平姐一家三口合影

经此一役,在「平姐-母亲-恭和家园-卢站」之间多了一种特别的羁绊——过命的交情。

把父母安顿在家园的人,就像多了很多「兄弟姐妹」,专业的服务不仅让长辈舒心,子女安心;也让子女在紧急时刻,不再孤单与无助。现在,虽然平姐仍然是国内外两地跑,但在她心里,提起父母,心里总是安稳地。她知道,父母的背后还有一群专业温暖的人在时刻替她守护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时代在变,家庭相处方式在变,养老模式也在变,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并未更改。恭和家园以「居室+服务」的模式,以及专业有温度的服务,为海外子女在「自身生活」与「父母养老」难平衡间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8.jpg

创新养老模式,品质康养服务,多元人文生活

为中国家庭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解决方案

生活、情感与精神的丰盛

凝聚成恭和家园独特的 “家”文化

让更多长辈实现“以美好的方式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