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码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解码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2023-05-09

张忠国 王国灿

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乡村振兴为了谁、谁说了算、依靠谁、怎么干?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当地的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就一定能够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行稳致远。

乡村应该怎样干?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所说,“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特别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乡村振兴必须真正把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当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乡村振兴干什么、怎样干、干的怎样,都要由群众说了算,要充分相信基层群众的判断能力。真正把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的前提是基层政务公开,应进一步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逐步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公开,加强群众对村级权力有效监督,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乡村振兴是为了实现农村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让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有获得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这决定了农民要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群体;要让农民满意就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保障真正把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完善决策机制,应着力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借助议事会、恳谈会、听证会等平台,全过程参与到乡村决策中去,实现让民做主、由民做主,而不是为民做主、替民做主。

乡村振兴是为了实现农村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让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有获得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这决定了农民要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群体;要让农民满意就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而“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些相关政策、规定、制度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使之取得良好进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逐步畅通。一方面,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稻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进程提速,2020年年底,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5.4%和60%以上。另一方面,城市人才入乡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了金融市场在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进程。

 农业农村现代化本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着眼大局全局。当前我们正处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关口,解决乡村问题的答案不只在乡村。只有把乡村振兴和“国之大者”结合起来,振兴的成效才更好,现代化的成色才更足。具体到此次考察内容来说,重点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迈过2万元大关,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和农村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很大。实现共同富裕,要下功夫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先富带后富,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要推动城乡“双向奔赴”、融合发展,促进更多要素流向农村地区;要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让后富地区“借势借力”“练好内功”;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如果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葬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等问题解决不好,钱赚得再多,农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打折扣。因此,必须物质和精神“两手抓”,让农民经济生活富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

 ------处理好生态和经济的关系。不同于城市和工业,乡村是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统一的特殊空间,农业兼具生产功能和生态价值。环境搞不好,农业农村难言现代化;“个体现代化、村里脏乱差”更不是现代化。为此,我们既要讲“生态美”,又要让“百姓富”,要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环境的同时,打造金山银山“产值”,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更多农民赚上“生态钱”。

------要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促投资

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浙江瞄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以及乡村建设、农民共富3条跑道,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仅去年,浙江省就安排实施了56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1292亿元,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今年,浙江锚定“三个一号工程”,力求在创新、改革、开放三大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其中就包括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记者发现,在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上,浙江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建体系、强举措、聚资源,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返乡入乡,让乡村成为创业沃土和兴业热土。

 在财政支农方面,浙江积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既追求有效覆盖,又强化高效运转。省级层面整合了55亿元涉农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同时,浙江还建立了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机制。去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占比达7.1%。

 如何让这些惠农政策触达更精准?为此,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依托数字乡村大脑,于2022年专门上线了“惠农政策直通车”应用,自动归集2009项涉农资金补贴政策,智能关联32万亩招商地块,实现了投资事项与招商需求的智能匹配、精准直达。

 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看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关键在项目。围绕一盘菜、一条链、一颗果、一片叶、一根草、一块肉、一条鱼、一粒种等八大特色产业,全省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产业项目带动县强起来、村兴起来。

 今年,浙江还将推进556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其中263个为新建,总投资超5000亿元。为狠抓落实,浙江专门建立了省级统建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并通过建立任务、责任、问题、时间“四张清单”,完善项目联系、监测调度、会商交办等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实现省定方向、县竞项目、评审入库、入库问效、闭环管理、全程跟踪。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科学工作方法。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应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即空间维度上的因地制宜和时间维度上的循序渐进。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基层群众现实需要,制定符合当地的实施方案。同时,还应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把实际困难想到前面,把科学论证放到前面,把与群众充分沟通做到前面。应注重特色、分类实施、精准发力、有序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各项工作,要适度超前而不能盲目冒进,要量力而行而不能相互攀比。要做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作者:张忠国 系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王国灿 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