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州一商人遭受平安普惠小额贷款“套路贷”而深陷维权困境

广州一商人遭受平安普惠小额贷款“套路贷”而深陷维权困境
2023-04-05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本意是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业务往往“普而不惠”,甚至有机构门面上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背地里却干着高利贷的生意。

就在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的这一年,平安普惠正式成立,专门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小贷始祖”。

自从成立那天起,平安普惠就打出了“普惠金融”的旗号,名字里即带“普惠”二字,从心智上就让用户产生了一种很“实惠”印象,再有中国平安背书,平安普惠轻松获得用户信任。

然而,当借款人向平安普惠借款时,才发现平安普惠并不“普惠”。那些广告上写着低息贷款背后隐藏着许多套路,让借款人防不胜防,原本想通过平安普惠借款实现资金周转的借款人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淖。

2022年3月22日,广州市戚先生在平安惠普平台贷款90万。平安普惠业务员当初让办理时再三承诺利息8厘到1分2,且无任何其他费用。目前算下来该笔贷款综合各类费用年化远超法规标准,高达36%。戚先生发现,每个月要还38920元,三年之后,他就需要连本带利归还140万多元。随后戚先生打电话询问业务员想提前还款,对方表示没办法处理,还说受限于合同规定,需要等半年之后才能还。

其后,戚先生通过下载平安普惠陆慧融app查询后才得知该笔贷款是由渤海银行发放,而非平安普惠平台,而且戚先生多次向平安普惠平台投诉均无结果。平安惠普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的行为属于低利率诱惑客户,巧借名目抬高资金实际综合年化,藏匿协议套路。

一、自己在办理贷款时全程都是业务员给其操作,自己只是在确认授权查询征信报告时签个字,后面具体情况并不知晓。平安普惠以表面上一边不高的年化率来体现利息,一边以月费率来体现保险费,从而给消费者错误的认知,误导消费者对真实费用的判断。令客户深陷超高利率而不能自拨。

二、app上只签过一次名,戚先生怀疑平安普惠当方拥有电子合同,并有复制自己签名和篡改合同内容的可能,因为平台电子的合同并未在国家指定权威机关存证备档。故对其服务费合同,保险合同的效力不予认可。

第三、平安普惠只是个贷款中介,并无代销保险费的资质,在办理贷款中不知情况下购买了保险,并无保险从业人员明确告知此保险的用途,借款人出钱购买保险,而受益方确是贷款方和保险公司,显然保险公司并无尽到应尽的义务。

平安普惠担保和平安普惠小贷之间的这种合作模式,是典型的“小贷+担保”的模式,在消费金融领域非常普遍。以戚先生的案子为例,平安普惠业务员向贷款者推荐该贷款业务时,并未告知贷款者,除了要还本息,还要额外支付服务费、保险费、担保费。而且签订的合同及App中写明的利率是11.59%,还款时的实际利率却远高于此。此外,戚先生不记得自己当初曾经在什么担保合同或保险合同上签过字。有维权者认为,平安普惠有可能存在复制贷款者电子签名,或在电子合同上动手脚等行为。另一方面,戚先生的案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平安普惠收取的服务费、保险费、担保费是否过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10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五条显示,“非法放贷数额应当以实际出借给借款人的本金金额认定。非法放贷行为人以介绍费、咨询费、管理费、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名义和以从本金中预先扣除等方式收取利息的,相关数额在计算实际年利率时均应计入”。这意味着,在戚先生的案例中,平安普惠担保和平安普惠小贷给戚先生的年利率,其整体利息,除了包括合同中写明的利息,还要算上其中的保险费、服务费、担保费。


当小微主体因为巨额利息负担苦不堪言时,这些放贷机构却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并不担心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因为还可以进行暴力催收,借款人大多会因不堪其扰,哪怕再高的利息也会选择还钱。

在网络投诉平台上,有用户投诉平安普惠暴力催收时,平安普惠则统一回复称,“我公司拥有一套严格、系统的还款提醒管理工作规范,对还款提醒服务团队的态度、措辞和频率都有明确规定,严令禁止对客户实施包括故意挑衅、刁难、刺激、威胁等手段在内的任何不当行为。”

在网上投诉无门后,有的借款人则直接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反映问题。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及安徽地方金融监管局都曾收到过借款人对平安普惠的投诉。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和银保监会办公厅联合曾通报了平安普惠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服务费,违规抬升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问题。然而两年多时间过去,投诉归投诉,通报归通报,小微金融的各种问题依旧存在。普惠金融发展至今,仍然需要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和司法环境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真正的“普惠金融”环境。面对如此套路贷陷阱,当事人期望国家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担负起监督职责,杜绝银行与中介机构胡作非为,切实维护好客户合法权益。(曾哲)


责任编辑:娄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