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天尚乡村首创乡村共同体解读之三

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天尚乡村首创乡村共同体解读之三
2023-02-23

■任重平 王航倩

近几年,“新乡贤文化”这个词十分热火,这与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分不开的。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其中最稀缺的就是各类优秀人才。而“新乡贤”有可能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代名词,这可能才是“新”的真正含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立足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实提出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治理环境日益复杂化,治理对象多元化,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作用,是推动农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乡贤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培育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乡贤文化,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让乡贤真正成为政府在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中的有力助手和中坚力量,并通过他们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涵养乡风文明。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记住乡愁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挥乡贤文化的引领力,发挥新乡贤作为文化引领者的角色优势,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扭转农村封建迷信风、赌 博抹牌风、大操大办风、人情风等不良风气,全面塑造文明乡风,建设和美家园。

天尚人在思考、探索;在布局、在践行。乡愁需要大乡建,时代呼唤新乡贤。新乡贤,若能因势利导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地维护广大民众生计、尊严与幸福的新生活样式,成为有着扎实社会基础的巨大社会实践,则不只是缓解了工业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避免伴随物质福祉同时出现的人性解放、物欲放纵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缺失的巨大风险,更是以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承担起时代新使命。

ー、新时代乡贤新解

浙江绿水青山,孕育了独特的人文传承。故土滋养了丰富的灵魂,乡贤反哺了桑梓。

所谓“乡贤”,就是“乡”里的“贤人”。指传统乡村中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有威信、有口碑的贤达人士,或以品行崇高而闻名,或以处事开明而望重,最容易引起乡民的认同感。当今乡村除了年高德勋的传统乡贤,还出现了一批新乡贤,他们是乡村干部、模范人物、贤人志士或是教师、医生以及各界精英等。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在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思维视野等方面要提高和开阔得多,对乡村的发展更有想法和思路,在乡村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新乡贤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养,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准确及时表达村民意愿,能积极带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新乡贤大多见多识广、思维敏锐,对家乡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热情,可以协助乡村研究和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为公共事务提供咨询和参谋服务,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他们善于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让法治、德治能够在乡村融合发展。

乡贤文化集中体现了乡村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方风气和文化底蕴,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标记,也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动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缺少乡贤文化支撑的乡村振兴面临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等诸多难题,乡贤文化的“安全阀”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把乡贤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就能推动乡村文明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

岁月峥嵘,风鹏正举。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习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培育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乡贤文化。通过资源返乡、影响力返乡、技术返乡、智力返乡、资金返乡等方式,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让乡贤真正成为政府在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中的有力助手和中坚力量,并通过他们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是帮助中国度过城市载体的现代化资本危机的基础。习总书记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理解,这是对乡村治理指导思想和政策研究方向做出的重大调整。

二、新时代乡贤,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担当者

新时代乡贤,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担当者,他们正是用对故乡的爱润物细无声地改变这种被城市化、工业化,被所谓的发展主义现代化所导向破坏的因境:他们所默默担当的,正是我们乡村生活中鲜活地保存着的对中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些提法容易有“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人们忘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精英创造历史,也不是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创始历史,而是人民创造历史,是那些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在基层辛勤贡献的人创造了最鲜活的历史。

习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保留田园风光。习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注意乡士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

可见,爱故乡活动真正贯彻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人作为爱故乡的中心。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初心”,要接近底层、接近人民!我们每年的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民间的英雄、乡贤发掘出来。这些新乡贤们没有雄厚资本,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热血来感动这个世界、推动社会各界的内在变化同时,给这些新时代乡贤们以掌声和赞美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不让这些在底层社会默默无闻仍然为乡土文明奋斗着的人们被主流社会忽略!如果大家把他们忘记了,则意味着巨大的代价转嫁到基层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再能站得出来。

真正的伟力在民间,这个世界将会因这些基层乡贤们的努力,因为世界范围内正向的交流,而逐渐改变在过去的工业时代和现在的金融时代所造成的负 面后果。如果没有无数基层的乡贤们这么不计任何代价、不片面追求GDP的努力工作,我们的乡村文明以至于中华文化根基被破坏的速度,会远比现在快得多。

乡村振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才。希望通过更多调动城市里那性还保留有乡愁的人一那些情感短对 比较家感的文化人、音乐人、诗人一的参与。相成千上万的乡贤们发声出来、唤起社会合界更多人热爱故乡建没家乡的力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让人与自然之间更和谐!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践中,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用文艺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赋予乡村文化气质、提振群众奋斗热情,为建设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贡献文化力量。

三、如何充分挖掘乡贤文化

1.传颂“古贤”,繁荣乡村传统文化

当前,农村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优秀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一些文化遗产濒临消失。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乡贤文化正日渐失去其往日的辉煌。这与乡村发展空心化、乡村产业空虚化、乡村风气庸俗化等诸多因素有关。原来居住在乡村的知识分子、技能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谋求发展;现代农业投入成本大、收益见效慢,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一味追求金钱和权力,乡村淳风良俗日渐流失。

在新时代,要充分认识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传统乡贤文化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组织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对乡村人文资源进行挖掘,保留、传承。相关单位要加大对历史悠久的乡贤文化的研究,吸纳其精华,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元素,形成新的乡贤文化,结合文明乡风、优良家风加大宣传,给乡贤文化注入新内涵。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乡贤文化的建设,大力传颂“古贤”,用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繁荣乡村文化,不断挖掘和发挥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利用乡村文化讲堂、乡村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大力宣传乡贤文化,放大乡贤文化的力量,形成尊崇乡贤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敬乡贤、学乡贤、做乡贤,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磚力量。

2.会聚“今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当代社会,乡贤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乡贤。他们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而后又回乡,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从政府到个人,都需努力达成共识,在观念上重视和提高对乡贤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培育和争当新乡贤。

3.培育“新贤”,挖掘乡贤人才资源

政府要出台培育新乡贤文化的相关政策,认真落实政策,大力鼓励、表彰新乡贤以不同方式参予家乡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扎根乡村,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要广泛团结和引导更多根在农村、情系家乡的在外成功人士,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推动故乡再造,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并通过他们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新动力。努力搭建乡贤回归平台,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乡村两级乡贤规范化建设、建立“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等方式,充分发挥乡贤群体的能力、经验和热情,实现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

积极营造乡贤文化氛围,利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乡贤返乡过节的机会,组织召开乡贤座谈会,加强与乡贤的联系互动。充分征求新老乡贤关于乡村发展的意见建议,请新老乡贤为乡村振兴出谋献策,让乡贤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

开展乡贤回归试点,鼓励乡贤资源较丰富、乡村人才流出较多的地方开展乡贤回归试点示范,梳理摸清乡贤回归意愿,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对接服务,把现代乡贤引回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鼓励和支持优秀乡贤参与镇、村重大发展决策,拓宽乡贤参政议政渠道,积极发挥乡贤树民风、解矛盾、献良策、治乡村的重要作用。

四、思考与启迪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已经走过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农业农村肩负着促进自身发展和提供战略支撑的双重使命。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份党的二十大后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

“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材、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则致力于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和功用进行探索,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效果。学者黄海指出:“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 应该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 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学者杨军指出:“新乡贤参与乡村协同治理时能发挥其突破体制约束、 完善资源及配置机制、弥补乡村治理人才短缺等方面优势。”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回报桑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它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为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党和政府将重塑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用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来推动乡村文明和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必定会书写得更加壮美。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