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评|对观察类节目的“观察”

艺评|对观察类节目的“观察”
2022-05-01

毕业于上海一家三本学院的张安,进公司实习第一天就遇到糟心事:前脚进办公室后脚就发现包落在公共自行车上;没和任何人说明情况就自行离开寻包;迟到后为表达歉意请同事们喝奶茶,却被主管提醒:把手头的事先做好,而不是想着吃喝的事……一个初入职场年轻人的“囧”在镜头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画面转到另一个空间,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著名企业家董明珠等在演播室“围观”了张安的职场第一天,并通过观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分析。

这是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中的一幕,也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一个典型画面。

何为观察类综艺?简单来说,就是“真人秀+观察”的一种节目新样态。有别于其他节目的“一镜到底”,观察类综艺往往会构建演播室内外两个不同的空间,当第一现场的真人秀故事进行到某个阶段,镜头将无缝切换到第二现场,以社会学家、心理咨询师等为主要构成的观察员,将从不同角度、维度对第一现场发生的故事进行发散性讨论。而在有的情感类观察节目中,真人秀嘉宾的父母、爱人等作为当事人也会被邀请进观察室,提供另一个亲人的视角。如果用写文章来比喻的话,颇有点夹叙夹议的意思。

比如,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中,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也成为观察室里的一员,为国内一流医学院的学生在医院的实习体验加油打气,并给观众分享了“医生一生on call(在线)”“没有关怀的医学是冰冷的,但没有技术的关怀是滥情的”“医生对人要心软,对病情要强硬”等金句。

在恋爱观察综艺《心动的信号》中,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姜振宇作为心理学专家,在场外观察素人相处细节。而在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中,社会学专家沈奕斐除了在观察席谈到“最佳生育年龄”“社会时钟”等精专领域的词汇外,还常常能一语中的直指情感问题关键,“不要高估对于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的容忍度”等,在各大网络平台引发不少话题发酵。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近年来大火的观察类节目的走势,即职场、情感观察类最受欢迎。

以职场类观察类节目为例,江苏卫视制作的《闪闪发光的你》聚焦证券行业,腾讯打造的《令人心动的offer》探究律师和医生两个行业,而优酷的《上班啦!妈妈》则把镜头对准生儿育女后重回职场的母亲们等。

情感类观察节目更是受到欢迎,比如以素人单身男女日常相处的生活细节和情感走向为主体的《喜欢你我也是》《心动的信号》分别已经制作到了第三季和第四季,而这些节目在网络上的讨论热度更是惊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走红,是精准地“戳”到了当下年轻人的“痛点”,无论是对于求职问题探讨的增多,还是亲密关系的思考与日俱增,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这些话题都在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不同的特点。“90后”“00后”的年轻人大多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长成,从小缺少与“同辈”生活的经验。而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更擅长于在线交流,在人与人、面对面的相处中反而有些不知所措。因此这些捕捉年轻人生存状态的观察类节目,也在反过来被年轻人观察,即在“拟态环境”中,通过对真人秀嘉宾、观察员等“他者”的言行的观察,反观自己的生活,学习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丰富自我认知,并探索更多的审视角度,完成自我的认知和认同。

我们看到,观察类真人秀的内容还在不断拓展,今年推出的一档全新观察类节目《闪亮的日子》开始聚焦独居青年的生活。截至2021年,国内青年独居人群已超过了9200万。节目通过旁观他人生活作为形式,“拉群”聚拢这群年轻嘉宾,通过他们的相互观察,对当代年轻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让他们从彼此身上汲取养分,从而对职业生涯和奋斗目标产生全新理解。

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也出现了设剧本、立人设的不良现象,让呈现出的人生故事有如影视剧情版跌宕起伏,靠意外、反转获取流量。

真人秀如果失去了“真”,那么所谓的观察,也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而对于广大青年来说,要想真正地提升自己,与真实的生活产生更多的连接,才是根本。

交汇点记者 陈洁


  来源:新华报

lskeds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综艺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