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重磅谋划,继续强攻这个行业!

广东重磅谋划,继续强攻这个行业!
2022-04-24

突破制造掣肘,正成为广东集成电路发展的重头戏。

不久前,广东出台《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将“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提上日程。

其具体布局中,不仅重点提到新设立的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三大产业集团加快建设,更“点名”深圳中芯国际、粤芯二期两大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的建设投产。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33615

事出必有因。去年3月,中芯深圳项目对外公开,该项目将实现最终每月约4万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并预期于2022年开始生产。在外界看来,这将有力改善广东集成电路“设计强、制造弱”局面。

芯思想研究院曾统计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12英寸晶圆制造厂布局,加上尚未投产的中芯深圳,广东共有两个项目,在数量上终于追平四川、湖北、安徽,而位列第一梯队的上海、北京,项目数量分别有8个和6个。

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影响,广东优势领域又面临危机。

去年底,中国半导体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魏少军指出,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珠三角集成电路设计销售额同比下滑36.9%,而同期长三角上升49%、京津环渤海上升76.7%、中西部上升40.3%。其中,深圳集成电路设计销售额从2020年的1300亿元下滑至697.1亿元,从全国第一下滑至第三。

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再次喊出“打造我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当作为长板的设计面临瓶颈,制造能否为广东实现目标带来转机?


多点开花

“制造确实是广东集成电路的短板,但近两年动作很多。”芯谋研究院副总监谢瑞峰指出,特别是在顶层设计上,广东正在开展一系列专业布局。

2020年8月,广东一则人事任命引发关注——王曦被任命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此前,其任科技部副部长。

王曦是典型的专家型官员,与集成电路关系密切。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也是国际最先进水平SOI晶圆片的制备者之一。在担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期间,他曾牵头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被认为有望填补国内大尺寸硅片产业空白。而在此前接受采访时,他曾说,“相比基础研究,我觉得自己更擅长产业化。”

广东一系列有关集成电路制造的规划亦相继出炉。

2020年9月,《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外发布。面对广东“制造环节短板明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12英寸晶圆线仅1条”的问题,制造被放在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在“制造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到将“重点推动12英寸晶圆线及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线等项目建设”。

前一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00亿元,其中仅设计业营业收入就超过1000亿元。在此差距下,广东定下2025年目标,在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的同时,设计业超过2000亿元、而制造业则将超过1000亿元。

更为具体的安排,出现在2021年发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2361743

对于“芯片制造”,该规划构建了一个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与佛山在内的“多点开花”格局:

广州以硅基特色工艺晶圆代工线为核心,布局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深圳定位28纳米及以下先进制造工艺和射频、功率、传感器、显示驱动等高端特色工艺,推动现有生产线产能和技术水平提升。

此外,珠海重点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生产线,推动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线及电子元器件等扩产建设;佛山则依托季华实验室推动建设12英寸全国产半导体装备芯片试验验证生产线。

大项目成为新一轮布局的重中之重。

2021年,广州本土孕育的晶圆制造企业粤芯半导体对外发出扩产消息——其三期、四期项目破土动工,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加上一期、二期项目,每期计划月产能各4万片,到2025年,粤芯计划月产能总计将达到12万片。

深圳则重在引进“外援”。报道显示,中芯国际在深圳打造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将为广东带来聚焦工艺节点为28纳米级以上的生产线,而此前,粤芯半导体而且项目技术节点仅延伸至55纳米工艺。

有业内人士透露,更多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已在广东酝酿。就在今年,或许还将有更多消息进一步对外公开。


城市布局

“在集成电路制造上,广东是有危机感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指出。

放眼全国,先行者早早布局,区域格局正在初步形成。仅从集成电路产量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产量为539.4亿块,排名全国第三。但与之相比,江苏为1186.1亿块,超广东产量的两倍;此外,甘肃产量也达到643.0亿块。

江苏拔得头筹,与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密不可分。既有上海发挥龙头效应——不仅拥有年销售额居于全国前两位的中芯国际、华虹集团,且率先推动14纳米工艺量产;亦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作坊式”生产先行起步的无锡;还有后起之秀合肥,投资长鑫、引进晶合,以政府“风投”跻身全国城市集成电路制造前列。

广东亦不甘落后。

去年,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声音开始从广东频频传出。这意味着,在京津冀、长三角之外,广东将撑起另一个集成电路产业支点。

但就制造领域来看,与长三角占据全国一半产量的生产规模相比,广东则明显“跛脚”。有分析指出,这一个原因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如谢瑞峰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投入需求和风险都较大,产业落地周期较长,在更为市场化的广东,制造一度难以靠企业自身来推动。

改变现有格局,广东先从薄弱处下手。

据谢瑞峰观察,广东正试图通过建立国有平台企业和发起产业基金来弥补政策和资金短板。数据显示,广东上述三大集成电路产业集团投资已均超百亿,同时设立总规模达千亿级的六大投资基金。而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2019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规模仅为150亿元。

目光向内,对产业格局的再梳理亦同步推进。

在市场导向下,珠海、深圳二市曾在不同时期充当广东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角色。1990年,中国台湾大王电子创始人吴纬国就曾在珠海创办南科集成,建立华南地区首条6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深圳则离不开华强北的分销商小柜台:由赛格集团参与投资的深爱半导体,在1997年建成首条4英寸生产线,拉开深圳造芯历史。

与之相比,广州并不算快。但直到2017年成立的粤芯,才将广东的半导体制造提升到12英寸生产线水平。由此出发,在逐渐长于设计的深圳一旁,广州作为广东造芯核心开始站上重要位置。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2385878

在新一轮政策布局下,广州还有望得到进一步跃升。据谢瑞峰分析,广东省主导的投资很大几率将以广州为主,且以制造端为主。一个例子是,三大产业集团的注册地均选址广州。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要进一步解决广东“缺芯少核”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统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强化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产业协同、城市之间产业转移协调等,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珠江西岸土地、人力等方面优势,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强化产业集群支撑。


错位竞争

广东是否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一种解题思路是错位竞争。广东工信厅官网发表的一篇解读文章指出,长三角等地在先进制程和存储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已形成优势。遵循差异化发展思路,利用广东终端应用需求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在做大做强设计业的同时,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来补齐制造业短板。

据其分析,广东将“重点发展高端通用芯片、模拟芯片、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大力引进和培育封测、设备、材料等领域龙头企业”。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123324

业界一种观点认为,相较于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技术,以氮化镓、碳化硅等为主要原料的第三代半导体,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加之我国较大的市场容量,将为我国技术突破带来较大的前景。

而广东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去年,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广东和江苏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科技创新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有可能是广东在集成电路制造上弥合时差,率先布局的新领域。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东可以完全更换赛道。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全球60%芯片应用市场在中国,而中国60%芯片应用市场在珠三角。

作为集成电路应用大户,珠三角并未培养出与之匹配的集成电路制造能力。2020年广东省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主营收入约1700亿元,仅仅满足本省需求的20%,对外依存度高,迫切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性。

在谢瑞峰看来,虽然广东化合物半导体整体发展水平不错,也将是广东接下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当中,化合物半导体的市场目前仍较为有限。对于广东来说,更为迫切的是对手机产业链等形成支撑,硅基半导体仍然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东暂时还未到考虑产能过剩的时刻。如他分析,特别是对于手机、汽车、家电等领域,广东仍然需要加大投入,以保障产业链安全。

“现在主要还是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谢瑞峰说,“当规模做大之后,才可能出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项目,那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来源:和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财经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