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有情怀的女企业家——王红琼

一位有情怀的女企业家——王红琼
2022-04-19

  金堂县竹篙镇曾有“中国打工第一镇”的称号,走进现在的竹篙镇,这里人流不断,异常热闹;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上,许多寻找机会的身影来来往往。你很难想象,这个5万余人的小镇最高峰时曾向外输出劳动力2.2万余人,王红琼就是其中一员。像王红琼这样外出务工的姐妹,在竹篙镇还有很多。20世纪80年代,竹篙镇50%的劳动力常年赋闲在家。他们年轻肯干、精力充沛,却又苦于无事可做。面对这种情况,竹篙镇积极向外输出劳动力,派专人到沿海地区对接劳务订单,从第一次的50人,再到后来的上百人,竹篙镇通过一次次劳务输出,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面貌。“当时是竹篙镇劳务办组织的,那一批我们去了50个人。”王红琼说,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人多地少,为了生存,镇里就组织各镇剩余劳动力去沿海打工学技术。当时十六七岁的王红琼得知消息后就报了名,经过筛选,她成了那一批50名幸运儿之一,去东莞一个工厂做手袋。下图正是当初30多年一起去广东打拼的姐妹三十多年后在锦洲服饰的大门口的合影。 

右一王红琼

    一度被外界称为“小金堂”。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表述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农民工仍然是改革开放前沿建设的主力军。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亿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发展进入“提升技能、融入城市”的市民化新阶段。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大批人群靠知识和技能,成为新兴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一批批农民工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和营销渠道返乡创业,成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王红琼2007年回到金堂,开办了“锦洲成衣厂”,一年能接到上千万元的订单。除了竹篙镇“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上的厂房,她还在4个乡镇开设了车间,解决了200多名姐妹的就业问题。

    1988年,才17岁的王红琼从竹篙镇来到广东东莞一家皮具厂打工,一待便是7年。期间结了婚,生了娃,夫妻俩带着一对双胞胎在异乡,孩子生活读书十分不便,1995年决定回到成都一家校服厂工作。很快,孩子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却因为户口问题不得不送回老家,由孩子的外公帮着照顾,两口子继续在成都打工挣钱。王红琼心里一直牵挂着孩子,每隔一两个月会请假回来打一头,那时没有高速,要转好几趟车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到家,她不得不当天回来第二天就走。输出劳动力是为了摆脱贫困,迎回生产力则可以助力产业发展。2007年,金堂县开始实施“回引工程”,竹篙镇党委、政府创办了回乡创业示范区,采取税收减免、租房补贴等多种举措,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此基础上,县妇联结合自身特色,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妈妈回家童年守护”创业就业行动,引导一批优秀女性在家乡掀起了干事创业的热潮,王红琼、文学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在外工作近20年,王红琼的制衣技术已是相当精湛,所以她决定还干老本行——创办成衣厂。于是说干就干,2007年10月,王红琼开始着手准备办厂,由于资金不够,她就接手了一个有30多台缝纫机的老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老厂设备老化,王红琼接手后经常需要维修机器,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创业前几年,王红琼的工厂一直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盈利水平很低,直到2012年,工厂才迎来转机。

    2012年,王红琼在参加成都市党代会期间,一名领导对她说,“金党县那么多学校,那么多工厂,你的工厂可以给他们做校服、做工作服,这样一来工厂肯定能搞活。”创业前几年运营的非常辛苦,为了养活这家企业,慢慢做起来,王红琼和丈夫想了很多办法,受了很多煎熬。“创业难,守业更难,如果在2014年我没有拿到校服资质的话,肯定都关门了。”王红琼说,年年亏损,加上订单客源不固定,经营更加困难,最高峰的时候贷款了200万。“当时没有挣到钱,只挣来贷款和负债。”那时王红琼几乎已经要放弃了。幸运的是,在金堂县总工会,竹篙镇政府等部门的扶持下,她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2014年,通过一步一步申请,王红琼取得了省教育厅学生装定点生产企业的资质,这意味着她可以参与招标竞争获得更多的订单。随后,巴中,攀枝花,绵阳等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工厂一年可以生产十几万套校服,加上接一些工作服,团体服生意,再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在2018年,创业11年的王红琼企业终于走上了正轨,为当地税收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客源固定了以后,现在王红琼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 目前,工厂已发展到了120名员工,其中百分之90都是家庭妇女,三四十岁左右。“家门口上班,时间短,挣得又多。”很多老乡知道厂里有这种待遇,原本出去打工的现在都回来了,厂里有百分之七八十员工以前都是在外务工。

    作为一名当代的女企业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21年壮大到工厂规模2000多平米。年产值达千万余元。300余台平缝车位,各种先进的服装生产设备,年产能力已达到50万件(套)。工厂现有分厂4家,生产工人近120人,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设计人才近15人。工厂拥有一支专业的销售团队,业务遍及西南地区和全国多个省份。累计解决就业300人次!工厂于2014年成为首批“四川省中初等学校环境建设与后勤管理协会学生装专业委员会企业会员”,使锦洲成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迈入了拥有校服生产资格的行列。在打造校园文化的同时,锦洲服饰坚持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发展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锦洲”将一如既往的奋进不息,为建立美丽的事业奉献热情,为缔造中国校服的产业丰碑而永远向前。

    员工月平均工资2600-5000元,带动了附近妇女就近就业、劳动增收。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王红琼还关爱社会,热心公益事业。为方便女职工照顾家庭,王红琼的工厂实行不规定固定上班时间的“弹性工作制”,既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还吸引了广大务工妇女回乡就业,大大缓解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少年等社会问题。她关心帮助困境儿童,曾先后收养了两名生活困难无人供养的孤儿。王红琼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也被评为2019年荣获市级“最美家庭”称号、2019年金堂县返乡创业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金堂县“三八”红旗手称号,金堂竹篙回乡创业第一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