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2022-04-14

前言

1929年对于毛主席来说,是坎坷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经历了多次生死时刻。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总有人帮助他化险为夷。

时光像流水一样匆匆逝去,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闽西一位农民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尽管24年过去了,但是,对于那个曾经背着自己跋山涉水10公里,脚上扎满荆棘的农民,他始终挂在心上。

1953年,毛主席在北京向身在福建省牛牯扑村的一个农民陈添裕发出了专电邀请,邀请他来北京相聚,参加十一国庆典礼

让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陈添裕没有接受主席的邀请,而是拒绝了。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当乡亲们知道陈添裕不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惋惜,因为这样的事情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这位朴实无华的农民给出了拒绝去北京的理由,当毛主席知道此事后,感慨地说:“把我刚才说的话带回去,告诉陈添裕和乡亲们。”

有着伟大人性光辉的毛主席给予了曾经的救命恩人极高的认可,陈添裕听完主席的评价后热泪盈眶,两人在内心中对彼此的深情和牵挂从来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反而像一瓶陈年老酒一样愈久弥香。

陈添裕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位农民?他为什么拒绝毛主席的邀请呢?毛主席又对他做出了哪些评价呢?接下来,笔者带大家走进毛主席在闽西的一段死里逃生经历中,一起去了解这段让人既感动又心酸的往事······

愈挫愈勇

1929年6月19日,毛主席等人指挥红四军第三次攻占福建龙岩。

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由于领导者之间对建军原则和建立根据地等问题认识不一致,毛主席被迫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无法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这对于36岁的毛主席来说,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战士和百姓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为了能继续为革命工作,经过前委决定,让毛主席前往上杭县蛟洋农村,一面养病,一面指导闽西特委开展工作。

毛主席带着悲伤的心情离开了红四军,但是,他很快就在闽西召开了一大会议,让当地的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陈毅回忆那段岁月的时候,曾经说道:“主席在困境中的表现让我钦佩不已,那种历史自觉性是很多人不具备的。”

毛主席的一生可谓是“三起三落”,在人生的困境中,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但是,伟大的毛主席不会,不但不会放弃反而会越挫越勇。

在被人排挤之下,毛主席依然为了革命奔命,两个月之后,毛主席因为过于劳累病倒了。他得了严重的疟疾,身体时常发冷发热,而且还伴随着高烧。

特委领导们经过商议,决定让毛主席在永定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农民革命斗争。

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特委让粟裕带领三连做毛主席的警卫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工作机会,让粟裕和毛主席有了互相认识和了解的机会,为粟裕成为后来的“战神”埋下了伏笔。

星星之火

当时,为了安全起见,毛主席化名叫做“杨先生”。

在缺吃少穿还缺少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杨先生”的病变得十分凶险,县、乡领导和护卫部队的领导都十分着急,到处托人寻医问药,但是,请来的郎中给“杨先生”看过之后,都被严重的病情吓到了。

陆陆续续找来了好多的郎中过来看病,人来得多了,组织上担心走漏风声。为了毛主席的安全,永定县委的领导决定把毛主席再次转移到金丰大山的深处——牛牯扑村。

也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和陈添裕相识了。陈添裕的家是两层的土楼,组织上让他负责照顾“杨先生”,当时二十几岁的陈添裕根本不知道“杨先生”的真实身份,但是,他却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

陈添裕看“杨先生”病重,很是心疼。他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于疟疾这种病,家里的老人有些土方子,他向家人讨来方子后采药给“杨先生”治病,并把全家人省下的鸡蛋给“杨先生”补充营养,在他的照顾下,“杨先生”的病慢慢有了好转。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一天,毛主席在看书的时候,陈添裕拎着一条鱼回来了,毛主席正要说话,陈添裕先开口说道:“我抓了一条鱼,又搞了一点盐,我弄给你吃,这样身体才能好得快些。”

说完这句话, 陈添裕就给毛主席做饭去了,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农民兄弟,毛主席的内心流淌过一股暖流,他走过去问道:“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

老实的陈添裕说:“组织上让我照顾你,说明你是个好人;看你读书写字,办事处处想着我们农民,就更加说明你是好人。我不能让一个好人得不到照顾啊!”

毛主席被这位农民弟弟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他对贺子珍说:“无论什么时候,人民都是我们的天、我们的地,我们一定要让农民们过上好日子。”

在和陈添裕相处的这段岁月,毛主席对“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心中的“星星之火”被这位农民兄弟添了一把柴,燃烧得越来越旺了。

不忘初心

就在毛主席的病好了快一半的时候,特委的人来告诉他和陈添裕要转移,向更深的山里转移——因为敌人的搜索扩大了范围,很快就要找到这里了。

陈添裕虽然年纪只有20多岁,但是,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却非常了解,他对组织的人说:“这件事交给我吧,我知道哪里最安全。”

就这样,陈添裕带着毛主席来到了天子山的深山里。到了大山深处后,毛主席笑着说:“这地方幽静是看书的好地方,但是,我们没有房子怎么住呢?”

组织人员一时间也没了主意,陈添裕说:“靠山吃山,这有什么难的,我们的父辈经常在这种深山中生活。”说让,他用手指向了边上的一片竹林。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大伙这时明白了,笑着说:“我们怎么没想到呢?用竹子搭房子就行了!”

大家一起干,半天多的时间就搭成了一个竹房子,陈添裕还给毛主席做了一个桌子。

望着眼前的竹房子,毛主席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写了4个大字:饶丰书房

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陈添裕和乡亲们一起照顾他,他们轮流着从十公里外的村子里带来吃的,给毛主席补充营养。邓子恢和张鼎成给毛主席送来了大量书籍和报纸。粟裕带着一连战士,在5里外看守着这里的安全。

这段岁月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之一,多年后,毛主席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农民兄弟们给了我亲人般的照顾,是他们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初心,是他们让我把很多事情想通了。我在‘饶丰书房’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这一切都要感谢村民们。”

舍命相救

1929年9月17日,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赶巧的是,毛主席的疟疾病属于“间日虐”,正好赶上发作的时候。

就在这重要的时刻,粟裕安排人回来报信,国民党军队有七百余人,他们精心策划了这次抓捕行动,就是要赶在过节大家放松警惕的时候进行抓捕。

粟裕的队伍加上农民队伍总共才100人,面对700人且武器精良的敌人根本抵挡不了多长时间。敌人兵分两路,采用夹击战术,对毛主席一行人进行追捕。

陈添裕和四名老乡只做了担架,然后抬着毛主席就开始转移,可是,牛牯扑的大山实在太陡峭了,前面抬担架和后面抬担架的人根本无法保持担架的平衡,稍不小心,毛主席就会掉下百米深的山涧。

此时,粟裕带领着战士已经和敌军接上了火,枪声越来越密集,敌人已经越来越近了。怎么办?贺子珍急得汗水都流了出来,这时,有战士来报信说“敌人离这里只有两里地了”。

陈添裕看着裹着被子冒冷汗的毛主席,大声说道:“杨先生,我来背你。”

毛主席用微弱的口气说:“这不合适,你们扶我起来,我自己走。”

陈添裕顾不得毛主席同意不同意,就对乡亲们说:“你们把杨先生放到我的背上,快点,再晚了,大家都要被抓住。我带着杨先生走小路,大家目的地会合。”

就这样,陈添裕背起毛主席就开始跑,毛主席把自己的长臂扣在了陈添裕的脖子上。从牛牯扑到雨顶坪,一路上都是羊肠小道,荆棘丛生,坡陡路滑。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瘦弱的陈添裕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神力,背着毛主席翻过了三座大山,十几里的崎岖山路一个小时便到了。

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远,陈添裕身上早已经被汗水湿透了,身上的热汗与毛主席发高烧的冷汗融合在了一起。

到了目的地,陈添裕放下毛主席后,自己直接就倒在了地上。

大家把他抬到屋里,乡亲们请来了大夫。这时毛主席已经没事了,可是,陈添裕却因为运动量超过了身体的极限昏迷了。大家看到陈添裕的脚上都是血,那些荆棘已经扎进了脚掌里,现场所有人都流泪了。大夫用工具一根根把刺挑出来进行包扎。

站在一旁的毛主席感激地说道:“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最后一次见面

几天后,毛主席和贺子珍带着礼物来看望陈添裕。

贺子珍把一包大洋放在了陈添裕的手里,说:“这点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陈添裕把钱还给了贺子珍,然后说道:“我是一个粗人,不会讲话。杨先生是好人,你们大家都是好人,你们大老远来为我们穷人做好事,我出了一点蛮力是应该的。”

毛主席认真地看着陈添裕还有其他乡亲,然后拿出本子,把他们所有人的名字都写在了本子上后,并写了一个纸条递给陈添裕,并说道:“我永远忘不了永定的牛牯扑人!等革命成功了,你拿着这个纸条来找我!记住,一定要来找我。”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杨先生”就此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那个朴实的农民陈添裕望着和自己相处了几个月的“杨先生”远去的背影,有些伤感和不舍,但是,他依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这位憨厚的农民,用自己的善良改变了中国的未来,更改变了整个世界。

尾声

毛主席走后,陈添裕拿着那张纸条认真地看着,那是一张欠条,陈添裕不认字,看不懂上面字的意思,他把字条放进了口袋里就没再留意了。后来,那张纸条也在战争年月中遗失了。

1931年11月底,陈添裕才在组织人员告知下,知道了他救下的那个“杨先生”就是红四军里的最高领导毛委员,也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时光匆匆飞逝,但是,在这24年的岁月中,毛主席一直挂念着曾经救下自己性命的陈添裕。1953年国庆节前夕,毛主席邀请陈添裕赴京相聚,参加国庆典礼。

收到毛主席的邀请后,陈添裕高兴得几夜都无法入睡,但是,因为妻子马上要临产了,再加上自己的肺结核病愈加严重了,他担心去见毛主席,可能会对主席的身体有影响。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让弟弟陈奎裕代他去见毛主席。

毛主席邀请救命恩人来北京,结果被拒绝,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当陈奎裕出现在毛主席的面前时,毛主席开心地说:“你是牛牯扑的人,但不是陈添裕,你是当年看茶桶的。”

陈奎裕握着毛主席的手,告诉毛主席陈添裕没有来北京的理由。毛主席对他说:“你能来,我也很高兴,当年,多亏有你和乡亲们照顾啊!你回去把我的话告诉陈添裕:他的救命之恩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一直惦记着他啊!”

接下来,毛主席又说道:“我不会忘记你和乡亲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

几天后,当陈添裕听到毛主席让弟弟转告给他的话时,他面向北京的方向,泪如雨下:“谢谢毛主席,谢谢您,是您让我们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希望您能永远身体健康!”

24年前,毛主席趴在陈添裕的背上,冷汗和陈添裕的热汗融入在了一起,如今时光飞逝,但是,那段深厚的情谊和对对方的思念从来没有中断过······


  来源:熟人小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陈添裕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