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研所 | “人造肉”热背后:从资源匮乏到资本角力

智研所 | “人造肉”热背后:从资源匮乏到资本角力
2019-06-11

文 | 搜狐科技宋婉心

《智研所》直播第5期

本期嘉宾:勺子课堂联合创始人&CMO叶峰涛、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文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丁世杰博士

5月6日,一家名为“Beyond Meat”的“人造肉”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大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的最佳表现。5月30日,Beyond Meat更是涨破100美元整数位心理关口,创盘中历史新高,较25美元的IPO发行价累计上涨300%。

Beyond Meat所带来的震荡不止于此,蝴蝶效应在美国一触即发,大洋彼岸A股中的龙头股丰乐种业和双塔食品迎来超六成的涨幅,人造肉概念股连续多日逆势走强。


来源:Bloomberg

随着A股市场几支相关概念股被热炒,这一在资本市场破纪录式的现象级公司引起了投资界及食品科技领域的关注

最先吸引到市场眼球的是站在Beyond Meat背后的众多知名投资人,包括占股最多的KPCB和Obvious Ventures,Twitter联合创始人Ev William、比尔·盖茨、李嘉诚、麦当劳前任CEO Don Thompson、可口可乐CFO Kathy Waller等。

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消费者对“人造肉”概念的想象和猜测。

搜狐科技《智研所》直播第5期邀请到业内专家: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丁世杰博士、勺子课堂联合创始人&CMO 叶峰涛、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文营,聚焦“人造肉”资本热背后暗藏的动机和隐患。

为什么肉类替代物引起投资者关注?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中,“人造肉”这一概念被下意识地等同于“人工制造出来的肉制品”。“在科学领域它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但是在消费领域或许它不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勺子课堂联合创始人&CMO叶峰涛向搜狐科技“智研所”表示,在中文的语境中,消费者很容易把“人造肉”和“不健康”联系起来。

然而,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的理解实际上存在偏差。“人造肉”是一种统称,囊括了任何以人工方式在体外制造出来的“肉类替代物”,其中主要分为“植物仿生肉”和“动物培养肉”,“植物仿生肉”就是平日里的“素肉”,“动物培养肉”也被称为“干细胞培养肉”。

事实上,刚刚上市的Beyond Meat制造就是“植物仿生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动物培养肉”。据Beyond Meat招股书介绍,公司开发了三种能够匹配牛肉、猪肉和禽肉的植物产品,而他们的原料主要来自黄豌豆(yellow peas)。


来源:Beyond Meat招股书

“所谓动物培养肉,就是通过干细胞的培养,通过细胞的增殖达到量的变化,再分化为肌肉组织,而植物仿生肉,比如市场上的‘素肉’主要是利用植物蛋白的凝胶特性,包括交联性、结构的呈现特性以达到肉的质感。”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文营向搜狐科技“智研所”表示,动物培养肉目前仍处在实验室阶段,还没有实现商业化,所以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市场上流通的人造肉产品都是植物仿生肉。

而在中国市场,所谓的“素肉”,即植物仿生肉的历史已经十分久远,自1980年代开始,就有素肉面向消费者,至今已有30多年的消费历史。

那缘何独独在这次Beyond Meat上市之后,中国A股相应的概念股受到影响开始飙升?

“中国肉类消费市场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当出现一些新产品,确实可能会带来市场的振奋。”叶峰涛表示。有分析师表明,Beyond Meat引发投资者追捧,主要是因为该公司的产品线植根一个“颠覆性”的市场。

“目前的肉类消费其实存在存量市场,鸡鸭鱼肉催生了大型养殖和供应链公司,这些公司的利润和市场的占有率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新的食品领域产品,或许会对原有的供需关系产生一些影响,或许是重新洗牌或者重新打入新市场的机会。从市场角度来说,可能资本市场会比较看中这一点。”叶峰涛说道。

实际上,自2014年起,很多投资人士就已经开始涉足人造肉领域。

除去市场因素,这场资本热背后存在着更为重要的全人类命题。“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肉类替代物这么一个概念?第一,全球资源的有限性,随着世界总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98亿,目前的基础上增加25%左右,尤其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的曲线是J型曲线,现阶段增速放缓,中产阶级的人群增多,肉类食用量每年都在增加,这个基数乘以平均数,到2050年左右,世界肉类消费能增长到30%至40%。这对于未来肉类工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有一定的问题。”

“另一方面,传统畜牧业有它不足的地方,1000克牛肉的生产需要消耗水15000升,还有饲养的土地。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6年测算,传统畜牧业所消耗的水资源达到8%,同时,养殖动物产生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排放最高达到18%,这意味着,资源禀赋跟未来持续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矛盾。”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丁世杰博士向搜狐科技“智研所”解释道。

人造肉的出现似乎能缓解上述困境,“肉类供应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是共识,在这一点上,如果能解决不管是社会痛点还是自然痛点,一定会有很大的商业空间,这个空间我认为才是投资人大咖认可这个概念的原因。”叶峰涛说。

未成形的监管

每当面临似乎要颠覆行业的新技术出现时,都存在其硬币的另一面。

美国另一人造肉巨头公司Impossible Foods的主打产品Impossible Burger(植物仿制肉)进行市场大量供应之时,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汉堡中的血红蛋白成分表示了保留意见。

血红蛋白是公司利用基因工程酵母在实验室环境下生产的动物血红蛋白,其具有和动物体内的血红蛋白一样的蛋白结构,可使人造肉的质地和口味更接近真实肉,但FDA以之前从没有人类食用过这种物质为由,拒绝承认其安全性。

“只要是食品,必然存在安全问题。监管存在于两方面,一是生产人造肉过程中所使用的非食品组分安全,或者后期能否去除,二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工艺及工厂化需要安全监管。”丁世杰指出,由于动物培养肉还未走向市场,在此之前,会经历一个评估阶段,特别是如何进行标签标示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考察。

至于考察的时间,按照欧美国家动物培养肉的技术发展来看,大概三到五年时间,但丁世杰个人倾向于认为在排除技术难题的前提下,需要五到十年。

丁世杰毕业于2013年创造出世界第一块动物培养肉的Mark Post教授实验室,他向搜狐科技“智研所”透露,第一块动物培养肉诞生后,这个行业又经过了一段艰苦困难的探索期,在去年开始成为投资界的热点。Mark Post教授获得750万欧元风险投资,美国Memphis Meats则获得2200多万美元用于培养肉的研究和商品化进程。

但这一研发依旧没有立即走向市场,丁世杰指出了其中的难点:“第一,种子细胞来源,若想生产最终的肌肉组织,一开始的细胞分离、扩大培养都是研发难点,第二就是工厂化的过程,小规模实验室可以做出来,但是规模化的话成本极高。第三,就是让培养肉具有和真正的肉相似的口味和质地,食品化部分也存在一定的难题。”

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所以人造肉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有消费者的接受度、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来源:Bloomberg

中国的人造肉市场走得通吗?

据Beyond Meat招股书披露,在全美最大的食品杂货商Kroger,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6周期间,93%的Beyond Burger消费者也在同一时间购买了其它真肉,这证明了Beyond Meat对肉食消费者的吸引力。

同时,Beyond Meat的营销策略也十分聪明。在美国的各个大型超市中,他们的产品都摆放在了真肉制品的销售区域,这暗示着Beyond Meat希望自身定位能和真肉站到同一竞争领域,在消费者的选择反哺产品定位之前,先把自己可以面对的消费者群体范围拉大。

然而,“中国所谓的’素食’发展这么多年,它的规模其实没有非常显著的增长。”叶峰涛指出,中国饮食体系不同于西方,这使得人造肉在中国市场很难有下一个量级的成长。

据报道,5月8日开盘前两小时,双塔食品密集出现5条问答,全部内容都围绕着人造肉。有投资者针对Beyond meat上市以后的惊人表现,询问公司是否会受益于人造肉的发展,是否会考虑在人造肉领域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双塔食品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是生产豌豆蛋白的龙头企业。目前豌豆蛋白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欧美市场对食品级豌豆蛋白需求旺盛。可见其主要市场仍旧在欧美。

实际上,人造肉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还要取决于消费者买不买单,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食品的安全性、口感和营养价值等。

叶峰涛表示:“退一步,谈论中国素食市场的话,就我的观察来看,虽然最近一两年国人对健康的理念一直在提升,也倡导健康饮食,但其实在这个领域的经营,不管从它的规模、数量、营业额还有整个市场渗透率来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他认为未来人造肉更大的市场空间可能不是在堂食销售,而是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样,在线上流通的渠道。

“很难有什么是绝对颠覆性的。”叶峰涛指出人造肉只会是现有肉类的一种补充,未来具体替代肉类蛋白的部分能替代多少,则需要技术进展、市场突破、监管力度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