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高校举行"生前追悼会"体验死亡
武汉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策划了一场“人生告别会”,让活人“装死”并开追悼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生前葬礼:戏说人生还是感悟人生?
电影《非诚勿扰2》中,男主角秦奋为患上绝症的好友李香山举办的一场生前追思会,令人印象深刻。近日,在湖北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武汉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策划了一场类似的“人生告别会”,让活人“装死”并开追悼会。扮演逝者的是该学院的学生曾佳。上午9时30分,在司仪的主持下,曾佳的大学同学纷纷上前,向她献上爱听的歌曲和告别话,一旁的显示屏上,播放着曾佳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人生经历。在“与清明有关的日子”里这样一则消息引来了众说纷纭。
理解:对死亡的别样感悟
四川新闻网网友滨兵认为,一个年轻人,竟然要进行“生死体验”,竟然“装死”开追悼会,看似不可思议,但实质上却是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这样的体验会让人更加珍惜生命,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我们的人生却不能因为要死,而活得没有意义。在人生过程中,也总会有迷惘的时候,如果能够重新思量自己的人生意义,能够有机会进行“生死体验”,可能会使自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会抛开诸多的烦恼,从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如果“生前葬礼”能够让更多的人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那么这样的活动就有存在的价值。
据报道,这名女生“复活”后感叹:“躺下的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变了,突然有一种好好活下去,享受每一天的念头。”
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也许我们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完成,也许我们虚度了许多美好时光,也许我们在生活中过多计较了个人的得失,也许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失去了宝贵的亲情、友情、爱情……“人生告别会”的出现,会让我们浮躁的心理,有一次宁静的思考。
经过冷静的思考以后,我们肯定会感叹人生中的许多遗憾。心里忍不住会跳出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假如再给我一次“生”的机会,我将会怎样怎样……“人生告别会”给人们最大、最深、最强的感触是:人生如此短暂,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种对死的冷静思考,点燃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新的希望,一种新的态度,一种新的感悟。
质疑:跑偏的生命体验
北晨网网友万吉良提出,生命是神圣的,如果用“装死”解读,你感悟的只是生命的遗骸,而不是生命价值本身。如果真要“感悟生命”,不妨到烈士陵园或自然灾害发生地。来到这些地方,可能我们真的会感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大江网网友范子军强调,人的生命只有一回,真正的死亡感觉谁也无法体验,也不可能有机会再向他人诉说。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活动说白了就是在“演戏”。活着的人热衷于“死亡体验”,叫人有些哭笑不得,“装死”的体验实在多此一举,“复活”后顿感“恍然大悟”更不靠谱。如果那样的话,每个人都像这样“死”一次,岂不个个都大彻大悟了?总之,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装死”,倒不如为自己、家人、社会做点实际的事,让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
《生活新报》发表张剑的时评指出,生前追思让人纠结的一点是人还活着。既然如此,那些悼词,那些感言都将不会是发自内心的语言,那种种表情也未必带有真情实感。要想让大家对生命有所体验,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生命教育”来改变。这类教育,不是靠一场表演就行的,而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深思:感悟生命珍惜生活
一场生前葬礼在人们的面前发生了,如同电影中的画面一样,新颖、别致、另类。这场“葬礼”引起了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热议,但想法和初衷却大致相同,对人能活着,能好好地活着,能活出生命的精彩都有相同的看法,只不过对体验生命的表达方式褒贬不一。
正像诸多网友提出的那样,一部分人之所以难以接受“生前葬礼”,在于传统的观念使然。因为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死亡是避谈的、忌讳的,更遑论亲自去参与“生前葬礼”。正是由于我们不敢正视“死亡”,不敢审视“死亡”,缺乏对生命教育的探讨,才导致今天很多人对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而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轻视自己的生命,更体现在无视他人的生命权利和价值。
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意愿,但最重要的是它蕴藏着一种神圣,诠释着一种价值。人活着,承载着一种希望与信念。强者弹奏生命激情的乐章,弱者懦夫寡志,庸碌无为。“活着真好”,不完全是指活着衣食无忧,死后有豪华葬礼,而是指自己活着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人死去,或许是一种规律,一种升华,一种解脱。为客观规律而死,是一种回归;为升华而死,是一种精神;为解脱而死,是一种无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来,这才是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