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去一周,广大剁手党们的心态,由之前的“买买买”,变成“等等等”——等快递,针对收发快递的末端小区,笔者近一周通过跟各大快递网点负责人接触以及走访小区场景来看,区别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很多网购族,已经不再是干等,更多的是需要主动出击——到代收点、快递柜进行自提,先上图说话:
疯狂的包裹,迷茫的快递小哥, 不得不将双手插入口袋
又一波来袭,大批包裹入侵社区
行业某代收门店场景
有些物业部门也一路绿灯,宁可让大妈的广场舞歇业几天,把小区广场也给腾出来了,临时造了一批代收点(江湖救急代收点——摆地摊模式):
小小的包裹,牵动万千消费者之心,原来的网购承诺送货上门,这些作为剁手党一直以来的小福利,未来是否会有着颠覆性的变化?
这个话题,我们还得从小小包裹的历史来道说一二……
远的不说,近20年来,小小一个包裹,可以说是经历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变迁,怎说?且看下图:
想必大部分80,90后,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对每个城市若干地方有着的那一抹“墨绿底,大黄字”的“中国邮政”记忆深刻。回想彼时,一年会有那么几次,收到远方亲戚或者朋友寄来的东西,会选好日子跑到方圆数公里外的邮局,趁着营业时间拿到包裹(细想一番,貌似是目前快递自提的前世),当然,伴随的还有每个邮局门前,包括一些街道上安置的“邮筒”(也恰似快递柜的前生,不过只能往里面塞塞信件之类,只有邮局叔叔有秘密武器可以打开)。
转折点在2003年,淘宝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电商之路,伴随着“快递送货上门”以及后来的“卖家包邮”等政策,网购和包裹量一路飙涨。
历史总在发展中轮回式地平衡:当快递员增长能满足阶段式包裹量增长,且处于动态平衡时,剁手党门在家等包裹是“家常便饭”;但当中国人口红利不再,快递员不好找,包裹数量还保持不断激增的情况下,“送货上门”的规则就被打破了,尤其在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疯狂模式摧残下,历史的天平倾向另一边,网购趋势下快递末端的新时代,悄然到来——重回当年的“邮局”年代,不过,“老酒换了新瓶”!
细细分析,在无法送货上门的大势所趋之下,末端代收的两大主流方式:代收点和快递柜,对标时下热度话题,是人与机器的一场PK,究竟是机器胜于人,还是人胜于机器?
笔者从末端的几个维度做了分析:
1、时效
1-1)快递员时效
针对快递柜:以单个快递员单个小区派送量100票为例,一般可以有60%~70%左右的件可以存放入快递柜,耗时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剩余30%~40%左右的件,因为尺寸、客户需求等问题,需要另行想办法处理,场景如下:
快递员在快递柜前一一输入号码,存入包裹
针对代收点:目前常见的主流方式,是快递员以“集包”方式,将一口袋包裹整体交付给代收门店人员,门店人员通过末端快收系统,完善快递员(快递公司)——门店人员——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互,针对快递员的时效大大提升!当然,会额外多出门店人员入库时间,但考虑到门店人员空间是固定在门店,时间更充沛;而快递员忙完这个小区,还得匆忙赶到下一个小区,所以相对价值来看,门店人员的时间成本更有优势。
通过集包方式,包裹统一交付到门店人员
1-2)消费者时效
针对快递柜:单个消费者如果单日取多件(从某快收行业后台数据监测来看,单日单人多件比例在逐步上升,有记录单个消费者一天取的包裹数量最高达到36件),会出现跑多个快递柜取件的现象(笔者曾观察有消费者一次性取7个包裹,跑3家柜子,5个柜体,耗时20多分钟,最后晕头转向,好不恼怒)。
针对代收门店:主流门店代收系统,具备单个提货密码提取多件包裹功能,也就意味消费者通过一个提货码,在一个代收门店可以一步到位自提多件,体验环节更棒。
2、坪效
坪效,指的是每坪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快递柜,其尺寸空间一般有限,某快递柜公司公示的柜口尺寸数据如下:
坪效的问题与时效的问题是并行的,不过更多是体现在空间维度,原因很简单,包裹在末端的“非标”属性,即尺寸大小不一,在“人+店+货架”的弹性处理情况下,坪效更高。
谈及包裹的非标属性,如下图:
这样的非标属性, 导致有一部分包裹无法存入快递柜
直观数据来看,同样100票包裹,在能放到快递柜的情况下,目前需要快递柜2组(正常一组快递柜可存放包裹50票左右)。
正常快递柜主体格口数量图
而代收门店的货架(一般单个货架可存放80~120票)差不多一个货架就搞定,占地面积不足1平米。
3、温度
面对机器的取件场景,“人+店”里面的人的服务温度,一定程度上温暖了无言的包裹,拉近了快递员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服务更人性化,也为社区代收场景下的社区服务后市场打下伏笔,这也是目前很多做代收行业的创业型公司在探索的社区末端衍生价值。
除以上几个维度,如果再以投入成本和能耗核算,这一局,“人+店”完胜机器!
当然,从时间服务的弹性来看,快递柜可以提供24小时的取件服务,而“人+店”的服务目前一般提供的时间点截止到晚上9点左右,快递柜在时间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更广泛时间的需求,但从大部分消费者调查来看,消费者自提的主要时间段是集中在下午5点~7点,也就是在消费者下班后时间段,符合快递员跟消费者之间的“时差”问题。从某代收行业公司后台10万单的抽检数据来看,也符合消费者调查的数据,如下图:
以代收行业某企业总后台抽检10万票包裹的出入库时间分布图
可以说未来3~5年,在末端环境复杂,包裹本身尺寸“非标”等特性下,完全机器化的步伐还有待“量机而行”。
之所以这样断论,从社会本质来看,人类的生活是以时空(即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展现的,所以对时间和空间的高效追求,即所谓时效+坪效,也是很多行业的本质,而这一切,又围绕着为有感情有温度的人来服务!
综上所述,从笔者生活经历来看,结合行业经验,当马爸爸说的未来十年的日均快递量10亿票出现时(单个小区日均包裹量平均在500~1000票左右),在每个小区,应该是由一个专业化的代收点(人+门店)+快递柜(机器)组合而成,其中,门店解决大部分包裹及非标性包裹问题,提供大部分消费者自提服务;配以快递柜,提供部分消费者24小时自提服务。
想必,大致的效果如下:
(某末端快收品牌概念图)
未来的社区邮局+社区非传统物业属性的社区化服务中心?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填写合作信息。
未来已来,拭目以待!
笔者简介:互联网行业观察者,物流末端行业创业者,喜以管窥豹,以小智博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