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至今,人民币并未如外界所预言的那样延续贬值态势,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外汇储备也连续数月小幅回升,稳定在三万亿美元以上。可以说,通过有效的预期管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已经被有效的控制住了。未来人民币的走势如何,以及外汇管理的政策将会如何走,为此,我们采访了刚刚参加完“一带一路与企业的战略转型”论坛的富曼欧资本董事长潘福平先生。作为国内资深的汇率及政策专家,潘福平认为,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推进。管理当局可以考虑适度放宽外汇管理中的“实需原则”,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潘福平认为:严格的“实需原则”阻碍了境内外外汇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实需原则”的约束下,人民币交易的市场规模只能随着跨境贸易及跨境投资的规模而扩大,这种“实需”的交易规模,实际上在整个外汇市场占比不到5%,绝大多数的外汇交易还是与金融及其衍生品投资等非实需用汇相关的。这就导致了人民币的市场交易规模始终难以提高,人民币交易的市场深度也严重不足。这必然会制约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也必然会影响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潘福平指出,在“实需原则”的框架下,进出口企业难以主动去管理汇率风险。比如,很多进口企业,有换汇的需求,但必须要在实际订单签订后,才能提交“实需”的证明材料,才能向银行购汇。如果在外币持续走强的情况下,企业就会遭受汇兑损失。企业如果长期习惯了“实需原则”,就会对汇率的变化变得麻木,弱化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在将来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资本流动更加开放之后,这些企业很难经受国际住国际汇市波动带来的冲击。
“现在管理层的意思很明确,中国不会退回到资本管制的老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稳健的向前推进。但我们要出台相应的举措。‘实需原则’可以考虑在一部分地区(比如说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现行试点。待有成熟经验之后再推向全国。”潘福平如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