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9日报道 日媒称,围绕中国“万里长城”中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城墙修复工程,很多人批评称这让“景观毁于一旦”。政府致力于保护日益老化的长城,但面临的课题堆积如山。
据日本《朝日新闻》12月8日报道,沿着陡峭的细长山路行走了30分钟,眼前呈现出上部扁平、被铺装成像白色人行道那样的石墙。这里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小河口长城”(约8.9公里),是明代建造的长城。
报道称,经过岁月的洗礼,部分石墙已经坍塌,杂草丛生。但融于山野的美景打动了摄影爱好者们的心,他们将这里称为“最美野长城”。
2013年,这里的风景为之一变。政府从7月起用了约一年时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在城墙的上部断断续续地用混凝土进行了涂装加固,长度约780米。
今年9月,网络媒体的记者在网络上介绍了现场的照片,立刻招致诸如“还有如此破坏自己文化的国家吗”等大量批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如此“修缮”为哪般?》的评论。
致力于当地小河口长城保护的刘福生慨叹道:“对这次的工程深感失望。”刘福生醉心于没有名气的小河口长城的美丽,从其他地方搬迁到了长城脚下的村庄。为了便于摄影爱好者们登上长城,他自费修建了通往长城的道路,并制作海报和视频作品宣传长城的魅力。
刘福生泄气地说:“修复工程后,到访这里的人都气愤地说不会再来第二次。原本还想着吸引游客到这里,让村子富起来呢。”
报道称,此事也引起了中国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国家文物局在9月27日记者会上表示,施工方没有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规施工,辽宁省内的文物保护当局也存在监管不到位问题,造成古迹受到严重影响,将处分相关责任人,研究重新修复现场的方案。
报道称,如何保护全长超过2万公里的万里长城,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是个头痛的问题。据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像北京“八达岭”等著名的长城较早地被列入保护对象,但地方野长城还没有覆盖到。
上世纪60年代,有些村民为了盖房子,将长城上的城砖拆回家,就连保存状况良好的要塞都被拆除。到了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国内掀起旅游热,长城转而成为旅游资源,受到重视,维护工作也得到推进。野长城也受到不满足于旅游景点的摄影爱好者和登山人士的欢迎,开始吸引旅游团的目光。
不过,在经受长年的风吹雨打后,长城已经伤痕累累,因开发施工和游客造成的损坏事件也时有发生。中国政府2006年制定了首部保护长城的法规《长城保护条例》。条例规定,禁止重新翻建长城,未经政府允许进行开发施工或造成破坏的,将受到罚款等处罚。
尽管如此,要做到完全保护并不容易。董副会长说,大型的修复工程是由中央政府下拨预算,但日常的维护费用却是由地方政府来负担。保护野长城的主要是管辖贫困山区的地方政府,因此很难确保充足的预算。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调查,约6260公里的明长城中,约三成已经消失。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11月30日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央政府也将从财政上支持日常的维护费用,尤其重点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董副会长说:“有必要制定修复方法的技术标准,宣传保护重要性的活动也很重要。”(编译/张诚)
资料图片:2016年9月23日拍摄的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