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在无锡举行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近几年来学术届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先秦史学会易道研究会会长、华夏国际易道研究院院长马宝善先生在对以《易经》等国学经典进行现代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学新五观”的新思考,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10月22日-23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易道研究会、华夏国际易道研究院、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主题为“易经哲学与国学主流思想新思考”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在无锡举行。
“国学新五观”是马宝善在对《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论语》、《孙子兵法》五大国学经典的现代反思与新的诠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易经》宇宙观 《道德经》自然观 《黄帝内经》生命观 《论语》伦理观 《孙子兵法》运筹观,这五门学问相互之间具有自然发展的必然性,从而也是一个逻辑的有机结构。
论坛上马宝善以主题为“地球村曙光探要”的主旨发言中,进一步对“新五观”做了总体阐述。他认为:“21世纪,全球人类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由利益争斗、征战不休、弱肉强食的野性时代,缓慢地向着理性的方向迈进。”马宝善认为地球村的共同利益,需要理性文化。只有符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并构成宇宙自然发展有机统一体的思想文化才是地球村全体村民的福音。“新五观”应成为地球村铸造共同理性的重要源泉。
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通过对儒家道统说中朱子对道统核心概念“道心”的认识来探讨道德实践与伦理建设的当代重要性,同时也彰显当代国学新思维中对重建新知以及重建格物致知方法论的当代重要性。通过论证提出了对儒学的当代反思,彰显儒家理论学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新五观结合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高宣扬教授在致辞中通过对自身的经历和学习易道的心得谈了自己的感悟,指出结合当代世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应加强我们对自己的优秀思想文化力量的信心,认真学习和发扬”易道黄帝论兵法“的基本精神,并使之持续地进行下去,发扬光大,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各种新理论,创造性地分析说明和总结21世纪所出现的各种奇特现象,进一步突显我们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通过对“宇宙与存在”的论述,阐明了易道宇宙观致力于处理人与世界、心与物的关系,启发人们改变自己以适应天地自然的运行状态,通过对心物一元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与天地和谐共生,领会万物的生机,将其融会到自己的生命中以成就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向东对老子《道德经》做了简要梳理与新的诠释。指出现实世界之诸多“苦难”与“问题”其实都不过是源于“乱作为”或曰“不自然”,故“道”只能以“反”的方式归于其“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通过《伦理与社会初论》,梳理了世界伦理学的发展脉络,指出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更体现了孔子的伦理观念,因此,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一书应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有关伦理学的著作。
华夏国际易道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董规容就《孙子兵法》中的“运筹”所具备的代表性与其内涵、作用及其近代经历以及与人生的基本关系做了深入的叙述和分析,指出了《孙子兵法》所体现的运筹思想特征,是代表运筹观的典范。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吉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薛柏成做了《周易哲学与当今文化自觉》的报告,通过对当前周易哲学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易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新五观”的发扬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强动力。
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中心吴昂坪先生对“新五观”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作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新五观“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范式——以人为本的:整体性、完整性、关联性、当下关怀性和形而上的精神超越性的体系构建,在中国哲学范式的构建上形成了一个突破和创新。
通过本次论坛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学新五观”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五观”把中国传统文化从单一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还原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逻辑体系。中国伦理学会、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英文《中国哲学》季刊等国内外友好学术单位为论坛发来贺信。
本次论坛共有1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记者:高铭 摄影: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