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洪旭朝 余元明 通讯员 任丹萍杭州报道
浙江省桐庐县准确把握绿色发展脉搏,全面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治水发展两不误。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71.86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54.08亿元,同比增长14.5%。1-9月,全县接待国内游客871.2万人次,同比增长14.96%,实现旅游经济收入88.35亿元,同比增长16.71%,全力开创了绿色崛起、转型发展新局面。
绿色发展“达共识”
桐庐历届的县委县政府更是把生态环境当成“奢侈品”与“易碎品”来对待,提出了“桐庐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的发展理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污染的金山银山可不是一句空话,在如此理念下,为了护生态环境,开发区“忍痛”拒绝了许多可能会产生污染的项目,近三年光是否决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与环评审批制度的项目就有500多个,涉及投资过百亿元。
一些重点山区乡镇无工业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但是迫于GDP考核压力,不得不在经济与环境这道选择题中来回徘徊犹豫,考虑到这一点,桐庐县不断健全生态考评制度,取消辖区内合村乡、新合乡两个重点山区乡镇工业经济考核指标,加重了生态环保考核比例。
合村乡书记周萍英介绍说,“取消了工业经济考核指标,我们完全没有了心理负担,可以放开手脚好好地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我觉得这条道路也是最适合我们合村乡的道路。”
除了在项目审批、综合考核方面下工夫,桐庐县更是将生态资源作为 “绿色宝藏”予以保护,出台了除特殊情况外的“不准砍一棵树,不准填一座湖,不准卖一块石,不准挖一粒沙,不准出让一座石塘” 等“五个不准”决定,实行林木限伐、河道资源、矿产资源保护等保护机制。
美丽经济“掘金矿”
近年来,桐庐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引来了许多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凤凰”。
海康威视就是其中的领头雁,该公司正在桐庐兴建一个安防产业基地,这也是桐庐县目前最大的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项目。“选址的时间仅有2-3个月,我们更倾向于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桐庐山清水秀,每次来都是吸氧。再加上开发区配套齐全,离中国最美县桐庐的城区也很近。”海康威视投资部经理余鹏道出了落户的原因。
的确,桐庐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并让优势成为了招商引资最亮的招牌。今年8月份,桐庐县进行百亿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共有签约项目41个,协议引资共计近120亿元,其中以看重桐庐生态的健康服务、旅游休闲为主的新兴产业占了一大半。
桐庐先后出台了《中共桐庐县委关于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相继谋划了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迎春商务区、慢生活体验区等四大产业平台。目前,富春江科技城正在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迎春商务区被评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不仅引进了申通实业、英飞特、桑尼能源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而且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已经建成使用,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正式落户,杭州技师学院二期也正在筹备中。
百姓得益“享红利”
在桐庐,百姓不仅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分享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是老百姓。
“没想到一个小县城的民宿那么火爆,我连续打了好几家民宿的电话预定,都回复没有房间,这也不是国庆黄金周啊,一个普通的周末都一房难求,看来桐庐的好山好水吸引不光是我们这一家人啊。”来桐庐过周末的游客张俊杰不由发出感叹。
的确,要说桐庐村的最有名的是什么,那非“生态”和“民宿’两样莫属,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民宿成了“香饽饽”,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全县农村都发展起了“民宿”特色旅游,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苏、省内等地的游客。今年1-9月,全县接待国内游客87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88.35亿元。而乡村旅游更是可以用“火爆”二字来形容,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6.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实现收入2329.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8%。环溪村、金牛村、合岭村等民宿入住率均达到92%以上。
不但“民宿”成为村民致富法宝,连村里空置多年的老宅子也“枯木逢春”抽了新芽。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让桐庐的美丽农村名声在外。越来越多早已外迁的城里人也动了搬到山里居住的心思。针对城里人向往农村好山好水好空气以及悠闲、恬静的生活,桐庐县将村中一些闲置的有特色的房屋统一收回改建,出租给城里人,实施“城里人的第二居所、空心村的二次创业”。
据桐庐有关部门统计,该县共有农户97474户,其中闲置住宅、废弃住宅10532户,占总户数的10.8%。2013年开始,针对越来越多的闲置房,桐庐全县让村集体统一回购,将其产权转为集体所有,然后再通过村里交易平台统一租给城里人,以推进农村闲置房利用,或利用闲置房招引城市居民兴办农家客栈、乡村酒店和高档民宿,或创办工作室,把农村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增加了集体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