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科学社为吾国今日学界唯一之研究学问团体,《科学》为吾国今日唯一之科学杂志,决不能坐视其中缀。蔡元培建议每个月从北大编译处经费中拨出200元给予补助,这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凤凰卫视1月22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18年9月25日,北京大学编译处在校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会议,到会的有马寅初、陶孟和、胡适、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他们都是当时北大响当当的追求人物,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救助濒临倒闭的《科学》杂志,蔡校长在会上通报了《科学》杂志的情况,明确指出,科学社为吾国今日学界唯一之研究学问团体,《科学》为吾国今日唯一之科学杂志,决不能坐视其中缀。蔡元培建议每个月从北大编译处经费中拨出200元给予补助,这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有了蔡校长雪中送炭,《科学》杂志在停顿了八个月之后,终于重新走上了正轨。
蔡元培提到的科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团体,著名的《科学》杂志就是它出版的社刊,关于中国科学社的由来,首任社长任鸿隽后来回忆说,1914年夏天,当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同学,大家无事闲谈,想到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个专讲学术的期刊,实觉可愧,又想到我们在外国留学,尤以学科学的为多,别的事做不到,若作几篇文章,讲讲科学,或者这还是可能的事。6月大考结束,同学们再次聚会,激情澎湃之余,大家决定做点实事,于是当晚就草拟了《科学》杂志的简章。
杂志在第二年年初变为现实,然而随之他们就意识到,仅仅一个期刊,要想达到这宗旨,岂不是梦想,后来在一些成员的提一下,1915年10月,中国科学社遂在美国宣告成立,并在1918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申明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任鸿隽晚年曾经说过,中国科学社最初就是按照英国皇家学会的模式来组织的,不过在成立之初,这个科学社团却是一个企图“盈利”的股份公司。在1914年6月发布的《科学社招股章程》中,科学社以400美元为资本,发行股票40份,每份10元,20份由发起人承担,剩下的20份向社会发售。不过,中国科学社的创办者毕竟是一批穷学生,虽然志同道合,但想要实现营利是谈何容易。1915年10月,面临倒闭的公司干脆改组为学会,尽管中国科学社一直在为筹款发愁,但是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作为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对近当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系统和奠基性的贡献。然而,到了1928年,中国科学社却面临了第一次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