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记者张春海)1月14日,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王一燕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了有关中国小说现代性的报告。
王一燕首先介绍,中国小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中的小说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西方,小说(novel)专指长篇小说。中国的文体类别、概念等与西方存在差异。小说在中国本指志怪,小说早期分为志怪、话本、传奇和笔记等。对于小说,民间有言情、武侠、世情、谴责等分类,这并非学术界的严谨分类方法。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社会地位较低,不能与诗文相比。“文以载道”,小说肯定被排除在外。直到20世纪,小说的地位突然变得非常重要。这与中国社会环境变化有关。当前,中国是每年出版小说最多的国家,不计网络小说等,中国大陆每年出版的小说即超过一千种。
在传播手段方面,小说在中国古代不是“阳春白雪”,其主要传播形式是说书人在市场上、茶楼中说书。这种传播手段影响了其结构,小说往往采用章回体,以情节吸引读者。中国古典小说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她认为,从主流看中国小说更注重情节,以情节为核心,而人物性格往往是先定的、不变的;西方小说则更注重人物性格、内心的拓展。
王一燕介绍,对于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开端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论,存在18世纪说、晚清说、五四说等多种观点。有学者指出,《红楼梦》较为特殊,可被看作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端的第一部作品。但是,王一燕认为,《红楼梦》的叙述手法仍非常传统,因此难以被认为标志现代性发端的首部作品。她认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小说可能是沈复的《浮生六记》。这部作品写出了个人随着时代变迁的变化,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过其虚构成分需要学者进一步考察。
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研究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端,在注意精英文化之外,大众文化的角度也需重视。她强调,文学的现代性不仅表现于文本,还与传播方式、接受方式有关,如作品的读者是谁。中国现代小说的普及始于上海。当时上海的出版业、印刷业发达,在报刊连载成为小说传播的新形式。小说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如《新闻报》因连载张恨水的小说而发行量大增,最高日销曾达15万份,在当时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由于这种成功,文学史研究者并不重视这类小说,这不无道理。
据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为“新汉学计划”系列讲座之一。王一燕曾为2011年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的《小说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he Novel)撰写了“中国小说”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