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商界中的铿锵玫瑰?跨国深度旅行家?诗坛第一美女?鲁迅文学奖提名诗人?国内知名策展人?
不!任何标签化的描述对傅一清而言,都不是美誉,且为时尚早。不被定义的傅一清,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文/《世界博览》特约作者 王阳)在消费与娱乐的时代,诗歌注定是小众的。而微博、微信载体的出现,又让言简意赅的诗歌,出现了回暖的现象。
可以从容的写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现代女性实现财富自由后,对艺术的追求,是由外向内的自然转化,是对如意加丰富等于幸福生活的诠释。
傅一清是幸运的,平生第一次出版作品,就被许久未出诗集的作家出版社看中,并同《芭莎艺术》杂志随刊发行,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更意外的是,这部处女作,出现在2014年鲁迅文学奖的诗集提名中,这是主流文艺界对一个从商跨界进入文学创作者的肯定。
机缘,法国院士的手抄诗作
傅一清的首部诗集《35次平川漫流》在出版时,就有了大胆的构想。她认为现代诗起源于西方,同时自己的创作风格又倾向于哲理诗,因此希望不仅在国内可以进入新华书店这样的主流渠道销售,同时希望在国外也有一些发行渠道,于是她邀请了友人为诗集做了恰当的英文翻译。诗集出版后,她的诗集在北京的一些五星级酒店,高端会所都可以读到,许多国外友人因为读过她的诗集后慕名来访。同时,诗集在国际知名的法国莎士比亚书店也有出售,而海外发行,让她迎来了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
2014年的一天,傅一清收到了一份国际邮件,这份邮件的分量让她暗自惊喜。这份神秘邮件来自于80多岁高龄的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程抱一院士。程院士非常谦虚地表达了他对傅一清诗歌才情的欣赏,还特别手抄了诗集中的第一首诗《在三点钟》:
“萨特说下午三点是一天中很奇怪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开始做一件事总是觉得
太早或太晚”
有时思维的认同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程院士表示,知道并对萨特这句话产生共鸣的人,在他的交际范围内屈指可数。对此,法国媒体也给予了热诚的关注与报道。
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第705位院士,成为法兰西学院历史上首位华裔院士。法国总统希拉克称程抱一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智者”,“他的当选不仅是法兰西学院的荣誉,也是法兰西共和国的荣誉”,“程抱一不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充实了法国文化”。
傅一清与程院士就此结缘,程院士还颇有兴致地给傅一清看了他青年时候诗歌创作的手稿。在傅一清看来,程院士的中文底子十分深厚,文本非常典雅。
写诗,偶然中的必然
傅一清从商跨界进入艺术界的经历看似有许多的运气成分,而幸运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性。
傅一清出身在一个中医世家,小时候,家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很多,傅一清耳闻目染地受到了熏陶。儿时一有客人来访,父亲就要求傅一清站在客厅为嘉宾背诵古典诗词。那是她每每回味都感到温暖而得意的回忆,也正是这样的缘故,使得傅一清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成年后每次搬家,她的箱子里总带着几本古典文学作品。
书籍的持续阅读,让她喜欢思辨的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甚至在之后从商的过程中,在给客户的提案中,也会出现妙笔生花的文艺描述及天马行空的创意。有人会觉得她很酸腐,可她却觉得随性就好。因为,做生意的人总是有目的性的,时间长了会让人变得很干燥,而诗情画意恰好是潮湿的,是对工作的一种调剂。
人总喜欢带着书本中体会到的感悟去向社会验证。而阅历丰富的傅一清认为,写诗的乐趣就在于可以把生活的答案重新变成迷。写诗的过程,会促使人有许多反思,经常会否定自己,而她喜欢这种一切都可能发生的感觉,这让生命带有了不确定性,带来的冒险般的探索,扩展了人的可塑性。
游学,我思故我在
傅一清对幸福的定义便是如意加丰富。从商获得的物质基础给予了她生活上的如意,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鼓动着她游历各国,丰富自我。
傅一清不喜欢走马观花地跟着旅行团出游,看看风景,拍拍照片只不过是浮光掠影,不可能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真正融入其中。
她喜欢深度游,在一个国家呆上一个月,学学当地值得称道的手艺,喜欢在旅游中学习,可以有意外的惊喜。
她曾在日本学习香道和茶道;在尼泊尔学习颂钵;在普罗旺斯学习精油的制作工艺;到德国的古堡中上哲学课,真正走进充满思辨的氛围中。
游学的经历,让她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如果没有去非洲学习肚皮舞的经历,她也许不能更深的体会某些极致舞蹈的意义。2013年的春晚上,舞台一角的小彩旗从始至终旋转了近四个小时,到时许多人觉得这种表演方式不是很人道。可在傅一清看来,这只是一种人类追求快乐的表现形式。因为在非洲的许多部落,当地人在盛大的节日上,都是这样转圈来庆祝的,有时一转就是一个通宵。当地人介绍道,在表演者旋转到一定程度后,生理上会出现像吸食大麻后才有的快感,快感会让表演者不自觉地想继续抓住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去回顾小彩旗的脸上始终带着醉意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并不是表演的需要,而是自然产生的。
出于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渴望,傅一清在游学的过程中,只要有占卜的机遇,往往会去尝试。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吉普赛女占卜师帮她用咖啡占卜。你无需付费,只要请占卜师喝上一杯咖啡,她便会在喝完咖啡后,根据杯底残渣、形状或图案,预言吉凶。这类似心理学中的罗莎墨迹测验。
这些丰富的游学经历,对于傅一清而言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她艺术创作中缪斯的来源。
淡泊,对尺度的清醒拿捏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对于傅一清而言也不为过。一个商界成功而艺术上有些造诣的女性,具备了媒体追捧的现代基因。而她屡次婉言谢绝许多商业化的包装,这份淡泊,源自于她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以及自我的清醒认知。她不喜欢被过早的贴上标签,而扼杀了更多的可能性。
诗集出版后,市场反应颇佳,作家出版社史无前例地为只出过一部作品的傅一清开了专题研讨会,并且推荐她参加上海举办的书展。
当得知要同写出小说《陆犯焉识》的严歌苓先生一同出席图书发布会后,傅一清主动跑到出版社社长面前游说,希望出版社另选他人。社长开始劝导她,不要顾虑太多,这次机会不可多得。最终,傅一清说出了自己的隐情。她觉得如果是一个创作小说的新人,她反而会从容上阵,多向前辈学习,可诗歌在国内本身就是小众的文体,而现场形成的反差,会让人们更觉得诗歌的边缘化,她还没有为诗歌艺术产生一定的贡献,反而会辱没了诗歌的名誉。一次本可以提升个人声誉的良机,就此作罢。
并不是她不想出名,如果傅一清想名利双收,从商的经历是通往名利的最快途径。一个商人从事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赔本赚吆喝的事情。她内心想要的,也许就是随性,就是回归文本本身的创作热情,就是对生命延展性的热爱。
傅一清只是她作为个性的本身,任何标签化的描述都为时尚早。不被定义的傅一清,在艺术创作上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这似乎也是傅一清自己的事儿,不是作者可以期许的。也许她在不久的将来,会开始一段更加随性的人生旅程。
对话傅一清
Q=《世界博览》
A=傅一清
Q:《35次平川漫流》收录了你什么时期的作品?
A:都是近一两年的作品。之前写抒情性的比较多。写时很忐忑,总希望文字里有观点,不喜欢隔靴搔痒,诗歌就要一句顶一万句。一位巴西的女诗人曾说过,眼睛里发亮的就是本质。有人看到钱眼睛就会发亮;有人看到美女就会发亮;有人看到美食就会发亮。而诗歌的本质就是让人眼前发亮,句子简单,却一针见血。
Q:粗略翻看了一遍,觉得诗歌的现代气息强烈,说说对现代诗的体会吧?
A:关键是写什么的问题。什么是现代诗?现代意识才是关键,要有当代性。就文本、技法本身,现代人拼不过古人。现代文学本身没问题,而是许多现代作者的意识已经落伍了。创作者本身已经丢在了时代的背后,因为生活的局限性使其不能给养。
而你去对比西方的现代诗,诗歌在引领思想界,思想界在引领时尚界,时尚界在引领民众。文本本身具有强烈的当代感和未来性。
Q:诗歌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呢?
A:诗歌就是哲学。在古希腊时期,诗人就是哲学家。而中国缺少哲理诗。唐诗更多的是言情,从宋诗开始说理,说理就是哲理。个人倾向诗歌就应该是触及生活本质的哲理诗。
中国诗人喜欢朗诵诗。而个人认为诗歌不是用来读的,在创作时考虑朗读的韵律,会把诗歌的文气发散掉。而不考虑朗诵的诗歌,对读者是有要求的,它要求读者在看诗的那一刻是清空的。
诗歌说白了是弯弯绕儿。有些句子是需要人去思考的。朗诵的诗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气氛的。
Q:诗歌与思辨有什么关系呢?
A:一个国王与乞丐,他的苦乐的总量是相同的。生活状况本身与爱思辨没关系,喜欢思考是一种天性。
Q:诗歌与才情有什么必然性?
A:写诗的才情是要有天赋的。当时为了新书发布做推广,出版社为我开了微博,起名叫“诗人傅一清”,最后我把它更名为“遥看傅一清”。因为自己是看不清自己的,别人也看不清自己,都是在遥看。
Q:诗歌、其他艺术和生意有什么相同性?
诗歌、绘画、生意,关键是对关系的处理。油画中有浓墨重彩,诗歌中有诗眼,生意要讲究排位,都是在考验你对关系的处理能力。
Q:如果让你从诗集中选一句话作为推广用语,你会选哪一句?
A:“诗人有见鬼的要求”,哈哈。想到好句子的灵光,有点见到鬼的意味。生活有太多的偶尔性。诗歌只是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生是多轨道的。人生可以做做生意,写写诗,做做画展。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具有无比的创造力。
PS:
傅一清诗歌选登
《自性》
从小到大
想不通的事很多
在不同的时候
为不同的事情
动心忍性
更多的时候
是不知如何安顿
她的才能
只好一头扑向生活
尼采说:
我斗胆诱惑魔鬼
来谈谈我的幸福
她想
如果要抚摸释迦牟尼的脸庞
能否站在撒旦的肩膀上
抑或相反?
老尽少年心
那么费力找到了答案
生活却又更换了考官
她只自卑了一个晚上
决定以否定自己的方式成长